如何善用6億行政費 借消費券推電子支付?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4月11日)表示,已選定四間電子支付工具營運商,向市民發放5,000元的電子消費券。消息一傳出後,有部分商戶表示未有為店鋪安裝電子支付工具,擔心未能受惠——這既反映香港電子支付尚未完全普及的現實,但亦可見當下正是港府推動電子支付技術普及化的契機。

新冠疫情重創本港經濟,陳茂波在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5,000元的電子消費券,計劃涉款360億元,預計可為今年經濟增長帶來0.7個百分點的刺激作用,振興本地消費市場。事隔個多月後,陳茂波再次公布相關細節,表明在金管局的協助下,港府已選定使用率較高的四間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協助推行電子消費券計劃,當中有支付寶香港(AlipayHK)、八達通(Octopus)、Tap&Go拍住賞,以及微信支付(WeChat Pay HK)。

陳茂波於今年2月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時,公布每人派發5,000元消費券。(張浩維攝)

無可否認,香港電子支付尚未普及。按政府估算,這四間營辦商涵蓋近3萬家本地零售飲食商戶及近10萬家服務商戶。如參考電子支付工具營運商的統計, 截至去年底,AlipayHK活躍用戶270萬,WeChat Pay HK註冊用戶380萬,另外兩間則未有公布具體數字。

對市民而言,流動支付的普及程度愈來愈高,但覆蓋的商戶卻十分有限,目前明顯有不少商戶礙於安裝費及手續費,而未有安裝支付工具。 有見及此,有指特區政府在是次360億元撥款當中,預留6.1億元行政費用,以支付承辦商服務費及宣傳費。

行政費用金額之高額,難免令外界譁然。另一邊廂,在「電子消費券」的刺激之下,為吸引更多商戶採用電子支付平台,即將收取政府天價服務費的各家營運商,亦已預告將會推出推廣活動,旨在減免本地商戶安裝及使用支付工具的費用。

(香港01製圖)

然而,不乏零售商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縱使營運商願意豁免安排費用,仍需要承擔每筆交易所產生的轉帳費用,比如:八達通公司可向商戶提供八達通流動收款機應用程式或零售八達通讀寫器,雙者均免除安裝及租機費,前者可免除1.5%手續費至計劃結束,後者卻未會免除手續費,而在豁免期間,資金轉賬亦在有條件下免除收費;而拍住賞的母公司香港電訊支付有限公司亦有推出「HKT POS」應用程式,只要商戶展示QR碼讓顧客掃描,即可透過「轉數快」收款,無須額外費用加添收款裝置,但每筆交易需要支付1.2%交易服務費。而WeChat Pay HK則為中小商戶度身訂造一站式收款解決方案「收錢碼」,支援商戶以簡單易用、無安裝費用的微信小程序快速接入WeChat Pay HK,並使用二維碼收取港幣付款。

營運商收取服務費看似合理,但已足以成為小本經營、交易金額不高商戶負擔,對它們來說,與其承擔「行政費」,還不如現金交易方便。更甚的是,是次行政費用高達6.1億元,換言之,每間營辦商可攤分約1.5億元行政費,人均行政費約為84.7元。有業內人士及立法會議員批評行政費金額並不合理,如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委員田北辰便曾表示,難以想像行政費高達6億元,認為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在此計劃中有所得益,理應可攤分消費券的行政費用。

事實上,推動香港成為智慧城市一直以來均是本屆政府首要的工作之一,小商戶能力有限,迫於無奈因噎廢食,儘管電子消費券計劃本意用作振興經濟,減輕市民負擔,但如能物盡其用,借助電子消費券計劃推動電子支付,更為有助香港長遠發展。面對社會對行政費的質疑,政府可在計劃期間至半年內,用行政費中補貼商戶手續費,又或是要求四間營運商免除手續費方可參加計劃,讓小商戶感受到電子支付帶來的不只有額外的行政費。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創會會長洪文正指出,對營運商而言,平台變得普及,已是他們參加計劃的一大誘因。(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創會會長洪文正接受《香港01》專訪時指出,對營運商而言,平台變得普及,已是他們參加計劃的一大誘因。比如,可以拓展使用群體,再靠廣告等其他營銷手段獲取利潤,如營運商只願向中小企提供寥寥數月的減免,難保中小企在優惠結束後仍會使用電子支付,不利市場普及。政府應針對中小企進行補貼和提供使用優惠,令商家能夠享受電子支付所帶來的好處,安裝的商家愈多,自然會推動電子支付普及。

對不少商戶而言,租用支付系統意味着手續費和到帳麻煩,政府除了借消費券推廣電子支付外,還需要設身處地提供誘因、營造數碼化的市場生態,才能夠為香港帶來電子支付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