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動車激烈淘汰的「低速增長時代」已臨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4月15日,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發出全員信,宣佈計劃在全球範圍裁員超10%。他在信中感謝了即將離職的員工,並稱這將幫助Tesla以更加精益的狀態為下一個增長周期做好準備。

Tesla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Tesla全球共有員工140473人。按照馬斯克宣佈的比例,此次裁員將有超過1.4萬人的工作受到影響。Tesla上一輪大規模裁員發生在2022年6月。當前,Tesla正處於周期性低谷。2024年一季度,Tesla銷量按月下跌20%至38.68萬輛,低於資本市場預期。Tesla全球主要市場分別是美國、中國和歐洲。2023年第四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受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市場的電動汽車需求出現階段性波動。

《財新》引述美國多家媒體報道稱,2024年一季度,美國新車市場整體增長5%,其中電動汽車銷量按年增速僅為2.7%。而2023年一季度,美國電動汽車銷量按年增速高達47%。美國電動汽車在新車銷量中佔比也有所降低,從2023年全年的7.6%降至2024年一季度的7.1%。市場機構Rho Motion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美國和加拿大新能源汽車銷量整體增速為13%。同期,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按年增速為7%。Rho Motion稱,這主要是受到德國市場低迷拖累,德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按年下滑21%。歐洲汽車工業協會還沒有發布3月銷量數據。2月統計顯示,歐洲純電動汽車市場份額保持在12%,比利時、法國和荷蘭表現突出,但德國電動汽車銷量按年下滑15.4%,該國在2023年12月提前終止了電動汽車補貼。

美國電動車生產商Tesla(特斯拉)宣布全球裁員10%。(新華社)

作為全球領先的美國電動車廠商,Tesla此次大幅裁員10%釋放了什麼信號?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很顯然,此次裁員不能理解為一家企業的「正常調整」,而是Tesla為了應對一個新時期的預防動作。實際上,馬斯克已經給出了關鍵答案——全球電動車產業一個新的增長周期正在到來。

要指出的是,「新增長周期到來」是一種產業界的外交辭令,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過去電動車的高速增長時期已經結束,低速增長時期正在到來。對於此前資本蜂擁而入的全球電動車市場來說,競爭將更加白熱化,幾乎可以肯定,將會不斷有電動車玩家在激烈競爭中被淘汰。正如安邦智庫研究人員此前所判斷,即使是當前市場上成名已久的成熟電動車廠商,也不能保證在今後的激烈競爭中能倖免於難。

中國電動車廠商的迅猛發展,是推動全球電動車市場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兩年,中國電動車企業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據中國工信部的數據,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首次突破3000萬輛,全年產銷分別實現了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按年增長11.6%和12%,創歷史新高。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出口了522.1萬輛汽車,按年增加57.4%。以單一國家汽車出口看,2023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其中,中國在2023年出口新能源汽車177.3萬輛,按年增加67.1%。

2024年3月,泰曼谷舉辦了第45屆國際汽車展,圖為展示中的比亞迪電動車。(Reuters)

中國電動車廠商在全球市場的暴發式增長,是去年全球汽車市場的大事件,引發了一系列後續衝擊。在電動車這條新的汽車賽道上,由於中國廠商已經基本掌控了全產業鏈資源,具備了全產業鏈競爭力,一時間讓歐美傳統汽車巨頭感到強烈不適,使得多家汽車巨頭不得不推遲了此前雄心勃勃的電動化轉型計劃。這種競爭衝擊迅速與地緣政治浪潮合流,演化成了多種帶有顯著地緣政治博弈色彩的產業競爭行動和國家干預行動。例如,歐盟已經開始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試圖以此遲滯中國電動車的迅速湧入。美國財長耶倫在剛剛結束不久的訪華行程中,鄭重提出了美國對中國電動車等新能源產品的指控——「產能過剩」。耶倫給出的理由是,中國企業在相關領域的競爭力太強,以致美國和歐洲廠商無法適應競爭。

歐美對中國電動車企業的警告是否有道理,安邦研究人員此前已經做過分析,這裏不再贅述。我們在此想強調的是,在中國市場上,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汽車市場,同樣面臨着烈度激增的競爭。由於國內市場空間有限,內卷式競爭的激烈程度遠超國際市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生產量、批發銷量(含出口)分別完成660.6萬和672萬輛,按年分別增長6.4%和10.6%。一季度,中國出口汽車共132.4萬輛,按年增長33.2%,超過2023年全年汽車出口量的1/4。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211.5萬和209萬輛,按年分別增長28.2%和31.8%;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達到31.1%,按年提升5個百分點。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國內汽車市場僅按年增長6.2%,顯示汽車市場內需不足正日益突出。

圖為2024年4月8日,中國北京,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在京A啤酒廠飲啤酒。她訪華期間大談中國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

以國內經濟、就業和個人收入狀況來看,國內汽車消費市場難以形成較大的增量。這意味着,中國龐大的汽車產能需要更多向國外市場銷售,但值得中國汽車廠商重視的是,美國和歐洲正指責中國的內需不足、「產能過剩」、加大出口擠壓美歐汽車廠商,美歐還在加大對中國部分清潔技術產品(包括新能源汽車)實行反補貼調查。在此背景下,今年國內汽車廠商(尤其是電動車廠商)拓展出口的努力,將肯定會遭遇更大的市場挑戰和非市場風險。

我們做出上述分析,並非認同耶倫有關中國廠商「產能過剩」的觀點。與中國國內市場增長見頂不同,國際市場在整體上仍是一個需求不斷增長的增量市場。歐美傳統汽車巨頭只是因為沒有做好準備,才會被突然爆發的新能源車浪潮衝了個措手不及。但從產業發展周期來看,從高速增長向低速增長的轉變已經開始發生。安邦研究人員傾向於認為,這種變化不是短期市場波動,而是一種逐漸顯現的趨勢。它可能首先在中國市場湧現、變得激烈,然後在其他國家市場逐步顯現。

最終分析結論:

Tesla全球大裁員已經發出了這樣的信號,以電動車為代表的新能源車市場的一輪調整已經拉開序幕,所有廠商都需要對此做好準備。一部分廠商會在此輪廝殺後佔據更牢固的位置,另一部分廠商則可能面臨被淘汰的結局。對大部分中國廠商來說,能否在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同時站住腳,將決定它們的生與死。

本文原載於2024月4月15日的安邦智庫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