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首新作風.博評】只有政策未見政治的「林鄭月娥政治」

撰文:袁彌昌
出版:更新:

千呼萬喚的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終於在上週三立法會復會後的第一次會議面世,並首次以類似國情咨文的形式宣讀,顯然意在收先聲奪人之效。然而,其佈局和內容卻又完全違背了這些部署的原本用意,令人頗有自廢武功的之感。

平心而論,換作是平時,林鄭的首份施政報告可謂四平八穩、中規中矩之作,應能為她贏得一些掌聲。之不過換到今時今日百廢待興的香港,市民所渴求的是一套大方略或惠民的重大措施,無奈在這施政報告中,兩者均欠奉,換來的卻是一份小修小補、小恩小惠、修橋搭路式的施政報告——就像林鄭所提出的過渡性房屋一樣,過度過渡性。

這樣的一份具過渡性意義的施政報告,讓我們窺探到林鄭月娥政治的一些內在邏輯:筆者之前一直認為,林鄭上任後的一連串避重就輕的舉動,目的就是為了押注在這份施政報告上面,為其後的施政與政治創造條件,然而這份深具保守性與避險性的施政報告,卻將這想像完全摧毁,令人如墮五里霧中。

林鄭實在不應平白浪費這政治窗口,至少要就政改有一個説法與立場,不應只一味拖及含糊其詞。(資料圖片)

筆者認爲,即使林鄭的施政方針是先經濟後政治,在如此關鍵的開局時刻,也必須在政治方面有所落墨,不能毫無作為——須知道採取守勢與完全放棄是兩碼子的事。

與梁振英不同,林鄭在上任的頭一百天確切地創造了一個政治窗口:包括自資課程學生獲得3萬元學費資助的36億元教育新資源撥款,贏得了葉建源及其他關注教育議題的民主派議員的首肯;同樣地,張超雄對林鄭對於罕見病用藥問題的處理,也感到滿意——這無疑為林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勢頭(momentum),甚至是一個短暫的蜜月期。

然而,隨着本年度立法會可以預見的狀況:修改議事規則、一地兩檢、國歌法等,可謂硬仗一場接一場,不消一會便將砲聲隆隆,令林鄭辛苦創造出來的政治窗口很可能將一瞬即逝,且不説由2018年起到林鄭任期結束,可謂連續選舉年,每一年都會有選舉,亦難保中央一天會等不下去,迫使林鄭就廿三條立法。

所以林鄭實在不應平白浪費這政治窗口,至少要就政改有一個説法與立場,不應只一味拖及含糊其詞。而採用國情咨文的宣讀形式,本來就該用以宣示林鄭的完整政治及施政理念,藉此振奮人心、凝聚共識,使林鄭能確實地取得其政治紅利,進一步鞏固其先發優勢,可是勸說林鄭採用此宣讀方式的人卻只注重形式,完全忽略了此方式背後的意義及潛在效果,不僅令林鄭宣讀施政報告只用了40分鐘便草草了事,同時亦令林鄭在未來一年可能淪為只有政策沒有政治的「單蹄」特首。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