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後兩周年.博評】兩年後的自省:守住初衷 重建互信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寫這篇文章,很難下筆,每當下筆就像嗅到催淚彈味,憶起自當年 9.22 罷課之後,一幕一幕的畫面…兩年下來,總有一些問題在我的心中不斷糾纏:到底我有份參與的決定,有多少是對的,有多少是錯的,又有多少是失去了最佳的時機?即使到現在,每當我重新看到那些畫面的時候,心中就會掙扎,思緒開始混亂,有點不想再面對當時的我。
張秀賢
(Getty Images)

不想回憶兩年前的畫面

編輯向我建議,不如寫寫 9.28 的文章。坦白說,寫這篇文章,很難下筆,每當下筆就像嗅到催淚彈味,憶起自當年 9.22 罷課之後,一幕一幕的畫面。運動已發生兩年,但我未想得很通,有點模糊不清,暫未有一個完整的反省。要說因運動而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由傘運結束當天開始,我已經決心退下火線,離開社會運動的最前線,不願從政。

兩年下來,總有一些問題在我的心中不斷糾纏:到底我有份參與的決定,有多少是對的,有多少是錯的,又有多少是失去了最佳的時機?

當年的我,也相信一件事,就是「決定好,就要做好,不要再回頭想」。可是時至現在,我總是覺得不少決定仍值得斟酌,需要檢討,需要反省;但即使到現在,每當我重新看到那些畫面的時候,心中就會掙扎,思緒開始混亂,有點不想再面對當時的我。

(美聯社)

傘運移風易俗 惜碎片化嚴重

對我而言,運動未有成果,確有一定的挫敗,但絕不算是失敗。兩年過後,傘運最少有移風易俗的作用,令不少佔領者轉投整個民主自決運動的不同位置,市民更願意把握自己的政治權利,守住陣地。

內心感到最複雜的一件事,就是 11.30 龍和道升級那件事。當時,我是支持升級的。記得在 11 月中,學聯到北京的策略失敗之後,我們確實一愁莫展,想不到如何打破僵局。在這個時間,我們就想應該要用行動迫使政府回應,縱使是最後一擊。

當刻的決定,今天看來,固然是不適合的決定,我們令不少佔領者受傷,他們的憤怒,我們絕對要負起很大的責任。一場運動,令人與人之間打破隔膜,產生戰友和互信的關係;可惜這場運動,也令人與人、組織之間的信任破裂。

記得《十年》當中有一句:「這十年來,我們學得最多的,是陰謀論;而我們失去最多的,是信任。」這句其實是傘運以後的寫照:退聯、拆大台,無一不是如此。比起在網上互相鬥爭、批判,我更希望我們可以有場跨越立場、跨越對立的對話,就不同立場、路線、往事進行辯論,共同尋找未來出路。

今天防止學生自殺民間聯席就之前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報告回應,就集齊了 30 名非建制議員的聯署,這個不就是可以在某些議題先行合作的表現嗎?

守住初衷 無悔無憾

兩年下來,我跟自己說好,要掃掉當年的陰霾,努力目前、守住初衷,繼續走自己要走的路。(相片由作者提供)

兩年下來,我跟自己說好,要掃掉當年的陰霾,努力目前,守住初衷,繼續走自己要走的路。傘運之後,我曾經覺得自己不是從政的材料,而我的一切也是為了政治路線或社運路線而活。因此近年我已經想好,轉至從商和筆耕的路線,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償還一切欠下的債項,也希望可以盡力的幫助自己想幫的人和組織。

這條路走下來,是荊棘滿途,也有不少人覺得我背棄理想,走到一條現實的道路,但我無悔無憾。

Let's watch and see.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