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大學.博評】想做什麼便去做——謝謝中大中文系

撰文:陳珍妮
出版:更新:

JUPAS放榜那天,我在上暑期工,拜託同學幫我上網看結果。那時沒有iPhone可以隨處上網。

是中文系,中大。

她緊張地回答。

你確定,不是新聞系嗎?
是中文系啊。

我蹲在街角,哭了。

中文系的同學,畢了業當然去教書。(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劇照)

我是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的畢業生,三年間省下學分副修新聞系的基本課程,於翌年完成一年的新聞系文學碩士。中文系的同學,畢了業當然去教書,好些新聞系的同學也當教書先生了,薪優糧準嘛。

可是我只是喜歡看小說,從來不想教書,想當記者。看官或笑我,現在還不是在教嗎?是的,身為slash,我教授中文、英文、還有基本的法文,但從來沒有受聘為全職日校教師。人們認識我,不外乎我當過新聞主播、出過書罷了,寫得好不好,也沒有人提呢。

中文系。「你喜歡教書吧。」「你懂得作詩、寫小說、對對聯嗎?」「名著你都看過吧。」cliché到不行的搭訕,通常我一笑而過。

沒想過教書。是的,我懂詩、小說與對聯。沒有,《紅樓夢》都沒有看完。討厭《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

我甚至不是金庸的粉絲,從小到大我只看亦舒,還受同學歧視呢。

大學三年,首年必修科是實用語法、文字學、文學概論、古籍導讀(我當年讀《禮記》),然後學生從古代文學、現代文學、語言文字及古代文獻中選其一為研修主軸。我選的是現代文學,非常的不入流。成績最好的同學都挑古代文學和訓詁等艱深題目,還是無謂鬥了。

放下了爭第一的包袱,或者事實上沒有這能力吧,三年間,我自由自在地讀了許多書,擴闊了閱讀與做人的海岸線:教授推介的、圖書館無意中翻到的,為寫40-50年代的期末功課,還看點英國文學,創作有關拜倫的書信,得到少見的A-。創作並沒有絕對答案,十多年的中小學課程,背書已背到厭倦,我總期待出格的事物,把握機會參與創作課:作新詩、作小說,把最新鮮有趣的字詞與情節都寫進去,現在看是老套矯情,當時可是得意得很呢!

讀了新聞可以不當記者,讀了中文可以不教書。人生並沒有絕對的走法,學系不能定義你,學校亦然。(圖為中大中文系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官方網頁)

十一年過去了。從離開記者崗位轉到自由業,我逐漸明白為甚麼上天要我讀中文系。現在我就在寫專欄啊,這門事情結合了中文與新聞兩個學科呢,當年讀過的《周易》,現在學命理也用得著。是這個學位提醒自己,上天給了你一枝筆,可不要走錯路呢。

讀了新聞可以不當記者,讀了中文可以不教書。人生並沒有絕對的走法,學系不能定義你,學校亦然。大膽舉個例:有師妹在新聞系成績不差,原來,她根本不愛看新聞;好友在某私立大學新聞系畢業,當年他公開試成績很差,如今已是某媒體一人之下的管理層。

如果想做醫生,便去做啊。為了懸壺濟世?為了幫人整容賺進大把鈔票?能分黑與白高與低嗎?整容手術也是手術啊。順著自己的才華讀書與工作便好。不當大律師去幫人補習,也沒有問題啊。

重看了MONA LISA SMILE(2003),Julia Roberts希望學生Joan(Julia stiles飾)結婚同時追求她的耶魯大學法律學位,對於她為建立家庭而放棄不以為然。Joan答得好:

你不是說我想做甚麼,即管去做嗎?這就是我想要做的啊。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