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Old】少老童心 改變從認識自己開始

撰文:馬傑偉
出版:更新:

沒想過,50 多歲,還可以「再活」一次;本是個冷傲的人,如今拾回童心,與家人朋友重建關係。這個奇異的旅程,從認識自己開始。
對!你可能會說,與自己相處多年,優點缺點,已經瞭如指掌。但,人心有如洋蔥,外露的一層下面,還有柔軟潤澤的另一層。我們熟識的月亮,銀光背後,還有沉睡的背影。

《影子》(作者提供圖片)

身邊的朋友都說,我變成另外一個人:開朗了,喜樂形於色。其實,以前冷漠古縮,如今平和舒展,兩個都是真實的我。多年在事業上衝刺,冷漠的一面主導生活,溫情的那一面,只不過是沉睡了吧。

月前一個下午,在嘉道理農場一個營會,幾個新認識的朋友,圍坐在草地上,畫出各自的 family tree。教練給我們的功課是,回憶成長時期的一個深刻片段。我父親是個豬肉檔的小老闆。看看家庭圖,很快就想起了官涌街市的豬肉檔,黃昏收舖的時候,我坐在肉枱後邊那個狹窄的書桌旁,面前有錢箱、算盤、數簿。初中的我,在點算一天的生意;木訥的父親站在後邊,好像是在教我使用傳統的算盤。我用手指撥了幾下木珠子,的的噠噠,最後還是改用 Casio 小電算機。

我父親是個豬肉檔的小老闆。看看家庭圖,很快就想起了官涌街市的豬肉檔。(作者提供圖片)

今天的我,看着 12 歲的自己,腦海像播放電影一樣:豬肉檔擠滿切肉刀、磨刀石、鐵鈎、盤盤碟碟;燈泡的鎢絲,散發着昏暗的黃光。老舊的木枱上,似是淘上一抹厚厚的、油膩的光澤。眼前勤奮的小豆丁,自以爲肩負重任,有點沾沾自喜呢!孩子心知父親疼愛有加、期望殷切、而且對懂事的兒子深感自豪。但我在嘉道理的草地上,想呀想,就是想不出父親對我說過任何一句帶有感情的讚許。那個年代的父親,大概都是這樣吧;擔起頭家,木訥寡言,不習慣讚賞,不會透露心事。我後來才知道,家庭經濟出現過嚴峻的問題,但父親從來沒有怨言,努力自行解決,不會把煩惱帶回家中。他去世有好幾年了,留在我腦海的深刻印象,就是這個站在我背後,教我打算盤的木獨男人。他的期望、關愛,從來不會宣之於口。

在嘉道理營會,我們透過追溯原生家庭,去重新認識自己。家家有一本難讀的經,各自背負家庭的包袱。我花了點時間接近那個專心幹粗活的初中學生,當年個子很小,騎着一輛碩大的鳳凰牌送貨單車,車尾頂住一個竹籮,入面載了幾十斤豬肉。我在被稱「飛仔學校」的新法書院就讀下午班,每天早上負責送豬肉到酒樓食肆,在佐敦道穿街過市。單車與豬肉的重量,可能與我的體重相約。有一次在十字路口轉彎,離心力把單車拋翻,我半跌半跳,在馬路站穩腳步,但豬扒、豬潤、豬骨,散落一地。在街頭求生,要咬緊牙根,獨立解決問題,控制情緒是基本要求。身高有如三吋釘的我,不理巴士響號,不避路人奇怪的眼光,冷靜的扶起單車,把豬肉一件一件拾回來,放在車尾的竹籮上。送完貨回到鋪頭也不必報告,以免父親擔心。父親的身教、童年的磨練,可說是一份家傳之寶。這麼多年來,每遇困難與挑戰,我學會在四面楚歌之下冷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初中的我(左)與同學爬獅子山。(作者提供圖片)

但銀幣總有兩面。近年才發現,不慣表露感情的我,長期不自覺有什麼感情的需要;自以為就算沒有親情、友情,也可以活得很好。我不慶祝生日、不送禮、不買手信、不喜歡繁文縟節、甚至不會對妻子和女兒表達個人的感受。父親是獨行俠、苦行僧,他的榜樣,成就了我的人生 。但三、四年前,當我為自己所定立的人生目標超額完成之後,我陷入脆弱與迷惘的困局,不懂得承認自己的軟弱和需要,結果走入窮巷,冷漠演變成孤絕、否定自我變成踐踏自己。

其實,生而為人,都需要與人聯繫、需要被讚許、被接納、需要感情的交流,只不過在成長的種種挑戰之下,這些需要,往往被擱置一旁。在我最艱難的時刻,學會了將自己脆弱的一面呈現出來。其實那個硬淨的街童,萬二分需要讚許、需要父親的肯定,很希父親能夠將他心裏面的重擔,與他疼愛的孩子分享。那幾年家庭經濟出現問題,父親背負沉重的債務,我很樂意分擔父親的憂慮、很樂意了解父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代價。

其實那個硬淨的街童,萬二分需要讚許、需要父親的肯定,很希父親能夠將他心裏面的重擔,與他疼愛的孩子分享。(作者提供圖片)

在大學長期教授質性研究方法,強調人的情緒,對生活、對社會,有重要的影響。自問是一個出色的研究員,很能夠進入他人的感情世界,把這個浮動不定的領域,用文字舒發出來,然後乾凈利落地離開,不帶走半點連繫。但原來我多年從事生活考察,正正是補償自己在感情生活上的缺失。

幾十年過去,我對初中的牛王頭說:你不必因為自己感情上的需要而感到羞恥,當年你只不過是 12 歲,騎着比你還重的單車,路上跌倒的時候,需要父母扶持與鼓勵,這是正常不過的,完全不必疚歉,困難並不需要自己去獨力承受,家人朋友互相扶持,不正是更美好的生活圖景?

今天五十多歲,才慢慢學會與人分享感受,並且坦白告訴女兒不要重蹈覆轍。我對她沒有宣之於口的期望,希望不要為她造成不必要的壓力;我對自己感受的不尊重,希望不會成為她惡待自己的禍根。

今天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是基於了解自己是怎樣走過來的。改變從認識自己開始。

今天五十多歲,才慢慢學會與人分享感受,並且坦白告訴女兒不要重蹈覆轍。(作者提供圖片)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