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深圳已有V&A博物館,青年人快把握百年難得一遇的機會

撰文:李偉民
出版:更新:

有幸,參加了民政事務局局長帶隊的訪問團,去了上海一趟,和上海副市長、文化和藝術部門的領導交流。又參觀了這大都會的文化和藝術場地,包括博物館、展覽廳、劇院、音樂廳等,公立和私人的都有。

在國內,無論在藝術人才、內容、活動、場地的推動,真是一日千里。回程時,我在飛機上,思考:中國自晚清積弱以來,百多年了,人民吃都不飽,那有氣力談什麼文化和藝術。但是,國家自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了,終於成為世界超級強國,真的是「睡龍醒來」。中國走過的路真不容易,無論政治和經濟的改革,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成果:從農業貧國,轉為「世界工廠」,跟著發展科技和服務產業,現在,終於把「文化、藝術、創意」這些以往被一些人視為「抽象」、「吃不飽」、「少眾」的議題,放入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讓中國人具備「硬實力」以外的「軟實力」,令人們除了吃得飽、活得好以外,可以改善個人素質,提升精神生活,否則,如果中國人只是一個「窮得只有錢」的民族,除了吃喝玩樂,文化和藝術方面都是目光如豆,又如何匹配中國新時代的列車?

前陣子,在一個國際論壇,香港特首說:發展文化和藝術是國家的新方向,香港既然是一個有百年中西文化歷史的大都會,一定要更加進取和積極,迎頭追上。最近,特首再強調「特區政府一向重視文藝發展,承諾增加對本地藝術發展的資源,提升香港在國際上的文藝地位」。除了首都北京,香港是全世界將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第二個城市,它推動了香港未來要走的「軟實力」之道。

青年人:國家和特區政府在過去的多年,都未曾這樣強力公開推動文藝的工作,故此,在未來,除了新的政策,必然有新的資源、配套和機會,給有志從事文藝和創意工作的人發揮;所以,青年人,除了當律師、會計師、醫生、投資銀行家、政務官以外,其實有更廣闊的原野在等待你,如果真心喜歡文藝和創意工作,為何不忠於自己,卻屈服別人的意見,找一份「寫字樓」工作?目前形勢,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機會,要好好把握。你看,連一河之隔的深圳都有了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你還感受不到那「磁場」的改變?

深圳V&A展館位於「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地面。(V&A)

綜合來說,國家和香港發展文藝,他們認為有以下好處:

提高人民的修養和素質;促進各地方以至和世界的文化藝術交流;為青年人提供新的機會、新的希望;協助「一帶一路」國策的推展,把中國人的「軟實力」對外出口;推動「創意經濟」,為中國人民的富強提供新的方向。

不過,光是「願景」是不足夠的,最難是如何執行和達成呢?以香港為例,我們沒有文化局,只能靠不同部門齊心合作:

培養人才,安排更多在內和對外的文藝活動提供更多文藝者的工作空間容許更多文藝的人才來香港工作(特別是藝術中介人士,例如經理人、代理人)重點推動文藝和創意教育如何把科技和文藝、創意結合協助文藝創行業去解決集資的困難在大型基建中,購買本地藝術品,特別是畫、裝置藝術及雕塑

如此等等,都需要一段長時間的整合,並不容易,阻力會來自四方八面。

有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是不管在國內和香港,商界對有益人民的文藝推動,都是冷漠的,故此,目前只靠:

G to G(政府(government)和各地政府(other governments))的文藝交流G to P (政府(government)和人民(people))的文藝資助

是極不理想的,因為如是這樣,則民間活力不足、資金不足、力量也會不足:結果是文藝大氣候依然呆滯,國家和香港的文化藝術推展並不全面,就算政府猛力打鐵,可惜鐵也不熱。

所以,文化藝術的建設不是單靠興建劇院和博物館等「硬建設」,要加上培養人才、豐富內容、擴展市場等「軟建設」,才是成敗利鈍的關鍵。光是修築水塘,而沒有滿山種樹吸收雨水,就不能匯集甘甜溢滿的塘水,來滋潤中國人的心靈!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