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麥逛展覽】觀賞攝影作品 也看策展人如何詮釋

撰文:梁展峰
出版:更新:
攝影展難度之一,是平面相片與展覽空間少有互動。設計展覽時…要佈置空間,以營造適合氣氛,讓觀賞「體驗」得以完滿…策展人把展出相片配對和排列,讓觀眾用眼睛,發現這些相片裏更多意義和聯繫,這就是展覽的創造力和藝術性。如果 Robert 還在世,他會同意這個藏品與相片的配對嗎?
梁展峰
來到奧胡斯,總得逛逛丹麥最重要的藝術館之一——奧胡斯美術館。(ARoS Aarhus Kunstmuseum Facebook)
地標性藝術建築 Your Rainbow Panorama 建於 2011 年,由著名藝術家 Olafur Eliasson 創作。(作者提供圖片)

奧胡斯(Aarhus)是丹麥第二大城市,有重要港口、大學和音樂節,卻依然不失寧靜和慢活的生活文化。

我是「藝中青」,旅行時少不了參觀藝術館。來到奧胡斯,總得逛逛丹麥最重要的藝術館之一——奧胡斯美術館(ARoS Aarhus Kunstmuseum)。

館內地標性藝術建築 Your Rainbow Panorama 和英國當代藝術名家 Grayson Perry 個展當然吸引,但一個美國七、八十年代著名攝影師的回顧展——《Robert Mapplethorpe - On the Edge》——竟然花了我最多時間。

我看的,不只是攝影作品,是展覽佈局,是博物館策展的基本功——文字、展品和空間的平衡。

一個美國七、八十年代著名攝影師的回顧展——《Robert Mapplethorpe - On the Edge》——竟然花了我最多時間。(ARoS Aarhus Kunstmuseum Facebook)

展覽條理分明 為家長小孩度身訂造觀賞攻略

這是美國已故同志攝影師 Robert Mapplethorpe 的展覽,回顧他由 1970 年代出道,到 1980 年成名之間的作品。

展覽開首,是普通平常不過的展覽介紹,展覽標題大字下幾百字的藝術家簡介。然後在短短走廊內,幾張攝影師不同時期的肖像照和代表作,清楚表達這是個回顧展。走廊盡處,左面獨立小房放映介紹藝術家的短片,中間大牆印上策展理念,說明展品和展廳分類,右面通向本展覽各個展廳。藝術品和輔助資料,主次、左右分明,讓你可以專注欣賞藝術。

在中間大牆前,有一列略高於腰的小架,放有不同語言的小冊子。它不是一般展覽小冊子,而是為家長和小朋友而編的「觀賞攻略」,建議家長如何與小朋友,一同發現展出的裸照的藝術意義。所謂見微知著,從小冊子的用語和小架高度,可見館方對藝術普及和教育的重視和專業。

一廳一主題 立體與平面營造氣氛

攝影展難度之一,是平面相片與展覽空間少有互動。設計展覽時,可以按相片大小、對比和疏密分佈,構造觀賞節奏。但還要佈置空間,以營造適合氣氛,讓觀賞「體驗」得以完滿。

攝影展裏 7 個展廳,髹上不同低彩度顏色,以示一廳一主題。

其中一個展廳,展出一系列以不同角度拍攝的神像相片。暗粉紅的展牆,把相片黑白對比和神像神態突出起來。廳裏一角,同時展出館藏的阿波羅神像,讓觀眾發現攝影師如何以鏡頭,發掘神像神聖嚴肅神態以外的意象。

個別展廳同樣放上神像石雕,黑人裸照系列旁有米開朗基羅的《垂死的奴隸》,女子健美冠軍 Lisa Lyon 系列旁有雅典娜女戰神雕塑,以突出各系列的不同特質。

攝影展裏 7 個展廳,鬆上不同低彩度顏色,以示一廳一主題。(ARoS Aarhus Kunstmuseum Facebook)
展覽用上古典雕像突出展出相片的特質。(ARoS Aarhus Kunstmuseum Facebook)
女子健美冠軍 Lisa Lyon 系列旁有雅典娜女戰神雕塑。(ARoS Aarhus Kunstmuseum Facebook)

策展人和藝術家 對藝術不同角度的呈現

Robert 的攝影主題很多,有神像、植物和名人肖像等。但他的自拍照,最能呈現他尋覓性別身分的過程。

其中一個展廳展出他的自拍照和名人肖像系列,策展人把一張 Robert 早年的自拍照和另一張後期化上女妝的造型照,特意合成一組展出。兩張相裏的面孔和眼神,令攝影師複雜的心路歷程不言而喻。

Robert 的攝影造詣,把相中的代表性人物(如阿諾舒華辛力加、安迪沃荷等)的性格特質展現開來;策展人則把展出相片配對和排列,讓觀眾用眼睛,發現這些相片裏更多意義和聯繫,這就是展覽的創造力和藝術性。如果 Robert 還在世,他會同意這個藏品與相片的配對嗎?

在香港,攝影節已經開鑼,多個主題攝影展陸續開幕。策展人和藝術家,對藝術品的理解和關注,總有不同。我們看展覽,除了看每件展品,也可看看「展覽」這件大展品,從中發現策展人如何把不同相片系列分類、排列、寫上簡介,為觀眾提供更多角度去發現相片裏的內容。

其中一個展廳展出他的自拍照和名人肖像系列。(Kopenhagen Art Institute Facebook)
展覽末段介紹了藝術家常用的攝影器材。(作者提供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