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薩利機長】拍出英雄的自我質疑

撰文:陳廣隆
出版:更新:
這部影片,決非普通災難片或英雄片。奇連伊士活的電影,一直在反思何謂英雄。真正的英雄,面對的不是外在困難,也不追隨主流價值,而是直視內在弱點。薩利要面對的,也就是自我質疑……
陳廣隆
(《薩利機長:迫降奇蹟》電影劇照)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He is a hero。

在 2009 年 1 月 15 日,他擔任全美航空 1549 號班機的主機師。起飛不到數分鐘,機翼兩邊引擎竟同時遭飛鳥撞擊,損壞失效。

危機斗至,定過神,即憑經驗推算飛機狀態與航道難易,判斷不可能降落於附近機場,決定迫降於曼克頓哈德遜河。

民航史上,從來沒有在這樣惡劣狀態下,仍能安全降落水上的例子,但憑他的出色技術,機上 155 名乘客和機組人員最終全皆生還。因此,他被美國人譽為「國家英雄」,事件也被稱為「哈德遜奇蹟」(Miracle on the Hudson)。

自從 911 災難以來,美國有關飛機的新聞,從來沒有如此令人欣喜過。後來,《時代》雜誌評選當年百大英雄與時代象徵,他更是排名第二。

是次奇蹟為他帶來盛名,表揚與獎章接踵而至。翌年以 59 歲之齡退役,其後擔任飛行安全專家,常對公眾演講,大談危機處理和團隊合作等話題。即使事隔多年,他的英雄形象,依舊在影視文化中廣傳。

危機斗至,定過神,即憑經驗判斷不可能降落於附近機場,決定迫降於曼克頓哈德遜河。(《薩利機長:迫降奇蹟》電影劇照)

英雄非英雄 他是眾人成就的薩利機長

He is not a hero。

奇蹟發生之後,他一直不認為自己是什麼偉人,甚至曾自我質疑當時決定是否最佳選擇。

他不依從機場指示和電腦計算,逕自降落在零度水溫的河上。此事既無先例,無疑是挑戰死神,到底自己當刻做的是果敢決斷,還是拿乘客性命冒險?

因此,在奇蹟發生後數星期,他甚至患上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出現失眠和幻覺等徵狀。連番訪問和聽證,也令他心神俱疲,幸好不久即有改善。

事實上,他當時因航空公司縮減成本,薪水遭削,家庭經濟面臨困難。事件發生後,又久久未能回家,壓力如山,雖然得到家人支持,在此狀態,也難自以為英雄。

畢生貢獻於航空事業的他,自始至終,強調這奇蹟不是他的個人英雄行為,而是副機師、機艙職員、全體乘客、機場支援等同心合力的結果。也有賴警方、消防、醫護專業協作,以及當前在河上見狀即前赴救援的渡輪——降落河上後,以上各方只花了約 20 分鐘即到達救人,完美示範何謂文明、秩序、效率與善心。要找英雄,則人人都是英雄。

他,就是薩利機長(Chesley Sullenberger),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導演新片《薩利機長:迫降奇蹟》(Sully)的主角,由影帝湯漢斯(Tom Hanks)飾演。

他就是薩利機長(右),奇連伊士活(左)導演新片《薩利機長:迫降奇蹟》的主角。(《薩利機長:迫降奇蹟》Facebook)

非一般災難英雄片 導演一直反思英雄定義

奇連伊士活老而彌堅,即使年逾八十,依然每隔一兩年就有一部新作,而且極少失手,部部佳品,確實不容易。

《薩利機長:迫降奇蹟》拍的是美國奇蹟,自然教當地觀眾期待。影片一出,大獲好評,在香港口碑也不俗。感人的好電影,自是樂見其得到好成績。

這部影片,決非普通災難片或英雄片。

奇連伊士活的電影,一直在反思何謂英雄。真正的英雄,面對的不是外在困難,也不追隨主流價值,而是直視內在弱點。薩利要面對的,也就是自我質疑。

如上文所述,薩利到底是否英雄?我們應如何評價他在哈德遜河上的判斷?又該怎樣理解這位個性深沉靜默的機長?

因此,本片集中記述的,不是哈德遜奇蹟的過程,而是薩利隨後面臨的追訪和聽證。

本片集中記述的,不是哈德遜奇蹟的過程,而是薩利隨後面臨的追訪和聽證。(《薩利機長:迫降奇蹟》電影劇照)

在電影中,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擔當「反派」角色,以數據質疑薩利,指他以往數十年的出色紀錄,不等於這次成功的決定必然妥當無誤,奇蹟出現了,不等於不必負責。薩利因此必須找出合適證據,為自己的信念辯護。

雖然當局對此大表不滿,認為電影醜化了他們。他們聲稱從沒羞辱過薩利,一切以事論事,也不像電影中般固執刻板,盡信冷冰冰的數字。

這應該是事實,但為了戲劇效果,這樣的虛構,並非過分,更遑論抹黑了。

多次重演事件 讓觀眾看見人性

奇連伊士活處理這個題材,並不平鋪直敘。不是只將奇蹟從頭到尾重拍一次便算,而是在不同時間點,以不同角度,通過回憶、口述、報道、電腦模擬、真人重演……去分析、重組、重構整個事件。不單追尋「真相」,更探究事件中各人最真切的感受。

本片不單追尋「真相」,更探究事件中各人最真切的感受。(《薩利機長:迫降奇蹟》電影劇照)

影片一開始,即「第一次」重演事件。只見薩利在飛鳥誤撞後數十秒內,即作出降河決定。然而,飛機轉瞬竟墜毀爆炸,原來這只是薩利在事故後作的惡夢。

以惡夢開展故事,並不罕見,但這次重演的意義,在於先讓觀眾對事件有初步認識,扣連後來的發展,我們才意識到,倘若只以第三者角度抽離觀察,僅能看見結果,難以明白當時人所考慮的細節,甚至只見到他看似一意孤行的一面。這惡夢正顯出他的潛意識在怕自己不是擇善固執,而是剛愎自用。

就是這樣,奇連伊士活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多次重演事件,慢慢加進我們起初不知道的角度。

例如插敘空姐和救援團隊事發前的閒談,我們才知道他們隨後瞬間進入危機狀態是多麼專業,薩利稱他們才是英雄,並非謙虛。

又如補敘那三位遲上機的父子從死到生的喜悅,我們才體會到薩利剎那間救活眾人的偉大。

再如末段追敘薩利的主觀視點,原來坐在機師位置,才能看到轉換航道很可能就會撞上河道兩邊的大樓。故他決意不聽機場提示,並非倉促無據的判斷。薩利自己也是憑着一次又一次回憶,才發現證成自己這次決定的最佳理由啊。

是的,每一次案件重演,導演不止加進細節,更灌注人性。

多次重演事件,慢慢加進我們起初不知道的角度。(《薩利機長:迫降奇蹟》電影劇照)

《薩利機長:迫降奇蹟》是首部全 IMAX 拍攝的電影。觀乎導演擺放鏡頭的角度,其目的顯然不像某觀影記事者所言般是為了使「連主角的毛孔、天上的雲層都能清晰看見」(這並不需要 IMAX),也非令「場面浩瀚壯麗」(本片飛機降河或爆炸的畫面其實相當平實),而是以 1.9:1 的畫面,逼近薩利及其他角色的生活與及機師艙主觀視點。重點不在於壯闊,而是包攬全景,真正做到如坐其座,使觀眾更能代入薩利的處境。

只有反覆察看,深挖事件過程,才能更體會到當時各人的心情。這不是「普通的英雄式故事」,一切只有反覆又反覆觀看,才見意義。這就是奇連伊士活的「英雄」,平實的拍法,平凡的生活,卻看得人感動欲淚。

只有反覆察看,深挖事件過程,才能更體會到當時各人的心情。(《薩利機長:迫降奇蹟》電影劇照)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