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來稿】以智慧建設出香港的可持續環境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講到環保,很多時大家都會先從個人角度出發,如何改變生活習慣做到減廢、慳電節能等等,對於身邊的「環保綠色建築」了解有限。
多數人會覺得城市環境建設的責任落在建築商,或應由政府立法規管。
其實不然,建築物是應人而生,市民大眾亦有權參與提出需求,為香港的未來環境出謀獻策。

銅鑼灣希慎廣場就是一個能巧妙地用建築智慧,在鬧市中創造綠色生活空間的例子。(作者提供圖片)

文:黃天祥(2017 年度香港可持續建築環境全球會議籌辦委員會主席)

綠色建築  著重人與環境的共融

早於九十年代初,綠色建築理念在香港逐漸成勢,1996年業界研發出針對本地環境的綠色建築評估工具,按樓宇的整體環保表現進行評級,就似在建築物上加上綠色標籤。發展至今,評估工具涵蓋建築物的生命周期並適用於不同類型的項目,亦加入發展項目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的考量,例如微氣候因素、公共空間的創造,人和環境的共融等。

銅鑼灣希慎廣場就是一個能巧妙地用建築智慧,在鬧市中創造綠色生活空間的例子。建築師將多個中空地帶設置為空中花園,把大廈設計成一個漏斗,把銅鑼灣的風流加速,帶走市區的污染物,優化周遭環境。另外,預計於2020年落成的深水埗長發街西居屋項目,則採用人車分隔的屋苑設計,居民在屋苑內可享無車戶外空間,提升空氣質素及宜行空間(walkability)。這都要利用建築物提升環境容量,增加與社區市民的互動的例子。

早於九十年代初,綠色建築理念在香港逐漸成勢。(作者提供圖片)

智慧環境講求硬件與軟件的配合

科技將引導世界各地先進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而當中智慧環境是其重要範疇之一,即是利用網絡科技更全面掌握環境資訊,分析公共空間、綠化帶分布等情況,以實行綠色城市規劃。香港政府的「氣候變化香港行動藍圖」訂立新的減排目標,要在2030年之前將香港人均碳強度有每人每年排放6.2噸減至3.3至3.8噸左右。東九龍是香港的首個綠色智慧城市試點項目,有望加速科技應用達成減排目標。

德國的著名氣候工程技術公司Transsalor是建設綠色智慧城市的典範之一,他們是將生態節能設計應用在建築上的佼佼者,曾獲得多個建築獎項,亦是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的承辦商之一,使用太陽能發電的能冷技術,讓觀眾和運動員即使在炎夏中仍能在露天場地舒適地觀看和參與比賽。今年六月,三年一度的「可持續建築環境全球會議」將於香港舉行,屆時將聚集世界領先的綠色智慧城市包括新加坡、日本、瑞典及德國等代表來港。他們有望成為推動香港綠色建設的重要催化劑,加快為香港創造可持續建築環境,讓市民能真正生活與一個低碳大都市當中。

                                                                       

2017香港綠色建築週 

每年一度的「香港綠色建築週」今年亦將與「2017年度香港可持續建築環境全球會議」同步舉行。屆時將有為公眾而設的主題導賞團及定點綠建參觀活動,讓市民更認識及善用區內的綠色建築。詳情快將於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網頁及Facebook專頁公布。

日期:5月27日至6月7日

對象:全港市民

 

【香港01為可持續建築環境全球會議媒體夥伴】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