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億創投基金不是萬靈丹

撰文:噗先生
出版:更新:
叫本地企業為難的,其實不是資金,而是欠缺海外市場營運的經驗…
噗先生
政府將預留20億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圖為數碼港,梁鵬威攝)

 

剛發布的施政報告給我的感覺是,就算做盡其中的創新及科技政策了,競爭力仍不及鄰近城市如深圳,因為根本沒處理香港的科技企業──尤其是初創──真正所需要,及實實在在面對的困難。香港科技公司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錢,而是一個讓香港與世界接軌的方法。

 

之前談到,我為內地加速器計劃1在港招募學員期間,認識了一些香港有名的初創公司,包括兩家參加過美國矽谷最著名加速器計劃Y-Combinator 的學員。這些本地初創公司異口同聲表示,在香港搞startup,最大問題是本地市場實在太小,小得根本無法賺取足夠收入,令公司生存下去。

 

在我認識的初創公司中,其中一家一直在港推出類似美國社交媒體Foursquare的商戶及顧客配對平台,然而他們在港營運兩年,一直未能收支平衡。我想,大概所有人都會叫他放眼海外;但在資金緊絀的情況下,要拓展海外市場,真的談何容易。

 

本地市場太小 科企展望海外卻苦無方法

 

更叫本地企業為難的,其實不是資金,而是欠缺海外市場營運的經驗。對很多本地公司來說,海外市場比國內市場更陌生,且競爭更劇烈。要如何立足,並切合不同國家、不同用戶的需要,是個比尋找投資者更加複雜的課題。

 

在美國,一些加速器計劃,如上述的Y-Combinator,除了會為參加學員提供約100萬港元的初期投資外,更重要是會委派富有營運經驗的前輩,擔任指導員,向學員傳授管理及發展的知識及技巧。而這些知識和經驗,才是外國加速器計劃最有價值的地方。環顧目前香港的科技公司,真正能立足世界市場的並不多,缺乏經驗這一大難題,也不是香港單靠一個種子基金就可解決。

市場知識和人才 比金錢支援更重要 

 

在目前香港科技發展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的情況下,我建議香港應扮演一個門戶的角色,協助外國的科技公司開拓內地市場,並協助內地的科技公司進軍海外。香港若能在這雙向交流中掌握國內及國外市場運作的方法,才算能掙到一點在環球科技世界生存的本錢。

 

回說我在港招募的參加者,他們另一個在港遇到的問題,是難以聘請足夠人材。這都是無法單用錢去解決的。現在,很多本地網絡及流動應用開發公司,想請一個像樣的programmer都有困難;即使請到,也需要天文數字。所以,今次施政報告的消息指,政府會把編寫程式列入學校核心課程中,事實上是有其必要性。

 

但我相信,若政府諮詢全港家長,他們寧可讓子女學accounting,也不會贊成學programming。而這心態,也是最後並最難用金錢去解決的問題了。

 

【編按:噗先生,社交媒體「館長(Curator )」,數碼營銷專家。】

 

註1:加速器計劃(Accelerator Program),即協助初創企業發展並提供投資配對的孕育計劃。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