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向樽裝水說不 政府要有計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最近天氣酷熱,一些市民外出時,或許會買一支樽裝水消暑解渴,購買樽裝水儘管方便,卻為環境帶來極大負擔。塑膠是香港的三大都市固體廢物來源之一,當中為數不少是即用即棄膠水樽。香港的堆填區離飽滿亦不遠矣,政府近年計劃興建焚化爐,然而,在源頭減廢方面,卻乏善可陳。近年,不少地方均研究禁止發售小支裝樽裝水,香港大學亦於7月1日起在校內禁售樽裝水,社會上也有增設飲水機的聲音,以便市民自備水樽,政府不妨從這一步做起,從源頭上減少塑膠廢物。

港大永續生活辦公室負責人Ann Kildahl表示,停售樽裝水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考慮禁止膠袋及飯盒。(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港大7月起校園禁售樽裝水 Pacific Coffee、Starbucks響應

香港乏塑膠回收業 禁售樽裝水可助源頭減廢

根據2015年的數據,堆填區的塑膠棄置量每日為2,138公噸,比起2014年上升了8.3%,塑膠棄置量大幅攀升,和不少市民喜歡購買樽裝飲品不無關係。也許社會上有不少人認為,在飲用樽裝水後,只要拿去回收,便已盡了責任,減少了廢物。然而,其實回收膠樽的過程複雜,先要人手除掉樽蓋,後要洗淨膠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高昂,因此塑膠廢物往往缺乏回收商問津,過往亦有不少報道指,一些市民掉進三色筒的塑膠廢物,最後都只能送往堆填區,反映如果處理不善,大量的廢膠樽更會大大加重環境負擔。

去年有人把蕉皮及其他垃圾隨手丟棄在膠樽回收箱,本可回收的膠樽因此被污染,最終不能回收,變相造成更多浪費!(綠惜地球Facebook)

因為回收成本高昂,加上回收廢料欠缺本地出路,香港的塑膠回收業一直不興盛,縱然政府在2015年推出十億元的回收基金,卻乏人申請。現時本港的塑膠廢物,往往要運往內地處理。觀乎環保署的資料,從2012年起,塑膠回收的比率持續下跌,由當時的32%一直下降至2015年的11%,原因是內地回收業對塑膠的需求疲弱。在這情況下,政府固然要再加強力度,扶助本土回收業,但更關鍵的,似乎是要從禁止部分樽裝水售賣做起,再推而廣之,禁止使用其他即用即棄塑膠產品,減少廢物。

禁樽裝水外國早有先例 政府需做好飲水機規劃

禁售樽裝水政策始於澳洲的班達農鎮(Bundanoon),當地居民有感樽裝水商在當地開採水資源造成環境污染,由是發起禁止樽裝水運動。及至2014年,三藩市市議會通過禁賣樽裝水動議,於市內禁止售賣12安士以下的樽裝水,規定只有在遊行、馬拉松等大型活動可以使用樽裝水,香港政府大可參考這些經驗。

然而,與此同時,政府亦需增加飲水機,以滿足市民外出時的飲水需要,不然,在缺乏飲用水補充的情況下,只會令市民轉購其他樽裝飲料,無助解決問題。近日,有熱心市民推出電子手機程式「撲水」,提供香港的飲水機位置,甚至能夠提供飲水機是否具冷熱水功能等細節資訊。有這些程式幫助,對於市民來說,自然是佳音。但現時飲水機的數量遠不足夠,分佈亦不均,令不少人最終亦只得購買樽裝水。

議員倡議在公園增設飲水機,當局回應市民可以自備或購買飲料。(pixabay)

欠缺飲水機規劃 市民難覓水源

過去政府在回應議員提問時指出,香港一共有1,400部飲水機,乍聽之下,數目頗多,然而,其主要集中於運動場、泳池,未能普及,就連公共屋邨、港鐵站,也缺乏相關設施,未能便利自攜水樽的市民。對此,政府必須提出清晰的飲水機規劃。

議員倡議在公園增設飲水機,當局回應市民可以自備或購買飲料。(Wikimedia)

現行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並無提供設置飲水機的指引,然而,塑膠回收率長期低迷,堆填用地不足,減廢的問題已是燃眉之急,政府理應修補現時政策的不足,鼓勵市民自備飲用水,要求港鐵、商場設置飲水機,以鼓勵市民自攜水樽。

可以說,塑膠廢物不減,只不過是減廢政策的其中一個失敗例子,政府在回收方面所下的工夫,可謂遠不足夠。最近政府雖然推出垃圾徵廢計劃,然而,根據早前膠袋徵費的經驗,單靠收費實遠不足夠。一向自詡為甚具效率的香港政府,為何仍連一個小小的塑膠水樽的問題也處理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