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DSE放榜】六個狀元六個想讀醫 人生勝利組的入場券?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今屆中學文憑試(DSE)共有六位「狀元」誕生,六個狀元六個都想讀醫,有人批判這個現象反映一眾狀元的思想太狹窄。但是,這些成績優異的尖子如何計劃自己的將來,根本不用外人操心。反而要思考的是,香港不但需要醫生,更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只要社會發展夠多元化,行行都應該能夠出狀元,科科都可以是「神科」,但環顧今天的香港社會,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條件?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首名文憑試狀元施奕昕。(張雅婷攝)

延伸閱讀:【DSE放榜2017.有片】女拔超級狀元冀讀醫 盼劉曉波獲適當治療

狀元鍾情醫科又如何?

第六屆的文憑試在周三(7月12日)放榜,共有六名考生考獲七科以上5**,其中來自拔萃女書院的「超級狀元」林莉雯,更考獲八科5**的佳績。這批尖子之中,六個狀元有五個想讀醫科、一個想讀牙醫,這種狀元升讀大學「神科」,特別是鍾情醫科的現象,其實已成為近年的普遍現象。

有人從批判的角度,看待狀元們都想讀醫科的現象,例如在牛津大學畢業,曾經當過律師,現在是名嘴兼補習老師的林作,就以一種尖酸刻薄的口吻,批評選擇醫科或法律等「神科」的尖子,是「narrow-minded嘅讀書機器」,甚至粗鄙地指這些年輕學子不應「自慰式(masturbatory)」埋首狹窄的專業世界。但是,尖子讀神科,又或選擇讀甚麼科,需要外人「加把嘴」嗎?

現時香港一些公開試成績較好的學生,大多希望做醫生、做律師,本來就沒有甚麼不妥,這些專業工作既受人尊重、收入理想,社會亦需要這些專才,本來就不是一件值得批評的事。再說,能在公開試中過關斬將,成為「狀元」,本身的能力應該不錯,他們應該有足夠的思考力,計劃自己的將來,他們愛讀「神科」,還是讀甚麼科,他們希望過怎樣的人生,他們本來就有自己的選擇權。

其實真正要問的是,為何現在只有極少數的科目,才是年輕人以至社會人士眼中的「神科」?香港需要更多好醫生、好律師,但卻不只是需要醫生和律師,理論上更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支持香港未來的方方面面發展。既然行行都可以出狀元,那麼很多科目都應該是「神科」才是。

延伸閱讀:【01觀點‧DSE放榜】文憑試科目選擇多 學生出路為何更窄?

社會發展單一是誰的問題?

事實上,「神科」這個概念,多年來隨着社會變遷而不斷改變。例如在回歸前相當一段長的時間,醫師、律師、工程師和會計師並稱「四師」,亦即是那些年香港的大學「神科」;至於回歸初期,電腦科亦曾經是「神科」之一。只是隨着香港社會發展愈趨單一,限制了年輕人的出路與事業發展,一眾尖子只有擠破頭也要擠進醫學院、法學院等少數「神科」。因此,與其批判年輕人想法狹窄,老是要擠進「神科」,更加應該反思的是,今時今日的香港又為年輕人提供了多少選擇?

就如一些執迷於標準答案,「教書」多於「教人」的教育界人士,在應付考試為主導、近乎機械式的教育方法下,怎樣培養年輕人從多角度思考自己未來的能力?還是只會以其他「成功人士」的事業發展路徑,作為自己的「標準答案」,將學業、事業、人生都依樣劃葫蘆地複製過來?

目前TSA爭議中,教育局需同時面對家長和校長兩條戰線。其中家長的關注在於如何避免子女操練TSA浪費童年,而校長則希望不要將TSA作為學校評核工具。(陳焯煇攝)

對於家長,特別是一些「虎爸虎媽」,以至「怪獸家長」們,在不斷催谷、操練孩子應付沒完沒了的考試測驗之外,有沒有嘗試放手讓他們尋找自己的興趣,讓他們探索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孩子瓜瓜墜地的一刻,家長看見孩子的第一眼,是期望孩子的人生健康愉快、活出自己,還是已經在思考如何訓練一個考試機器?又或者盤算如何為社會培養多一個醫生、一個律師?

至於我們的政府,在不斷高談「青年問題」的同時,到底明不明白年輕人在想甚麼?擔心甚麼?是年輕人真的太過精力旺盛,想法太狹窄偏激,還是在現時香港社會產業發展愈趨單一、重功利輕理想的氛圍下,根本沒多少可以讓能力、興趣、志向各有不同的年輕人發光發亮的舞台,才讓年輕人對未來失去希望,對現狀躁動不安?

延伸閱讀:【DSE放榜】聖保羅男女中學誕兩狀元 女狀元與病童相處萌從醫夢

尖子讀不讀「神科」,是他們的自由選擇,而且他們的學業成績如此「標青」,現實上也會比其他人有更多的選項可揀,毋須外人操心。但如果香港的發展可以更加多元化,其實科科都可以是神科,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有一展所長的空間,要問的其實是師長們、家長們,以至政府的高官們,到底有這方面的認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