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告別議會意識形態之爭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宣誓風波以來,數宗司法覆核案件先後取消梁頌恆、游蕙禎、梁國雄、劉小麗、羅冠聰、姚松炎等六人議席。本周三(26日)法院將會就朱凱廸及鄭松泰的宣誓合法性進行聆訊,兩人或可能同被取消議席。非建制派內風聲鶴唳,憂心陳志全、邵家臻、張超雄、尹兆堅、林卓廷、鄺俊宇和黃碧雲等議員亦可能受到波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局勢已成,民主派需要重新思考長遠發展策略,包括陣營內的合作及與建制陣營的關係,才能跨越當下困局。要展開合作,就不要再被梁振英昔日的鬥爭思維所捆綁,以社會根本利益為念,開展議會新氣象。

(資料圖片)

宣誓風波竟發展成「火燒連環船」,確實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之外。與建制陣營立場較為接近的港大學者、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教授也直言,雖然人大釋法內容有可預測部分,如須真誠、尊重地宣誓,但「追溯力與法律運作的可預見性原則,具一定程度的矛盾、不完全脗合」。也就是說,跟隨梁國雄與黃毓民先後在三屆議會宣誓中「加料」的先例,在香港法律習慣看來理應不會遇上太大麻煩,遑論是被褫奪議員資格。如姚松炎教授般加入「定當擁護香港制度,爭取真普選,為香港可持續發展服務」一類合理政治主張而被取消議席的議員,更獲得市民同情。

法律的可預見性原則透徹可見,但政治的波譎雲詭卻難以洞悉,民主派理應明白他們當時的對手梁振英是這方面的專長,有須要加倍謹慎。眾所周知,梁振英施政以鬥爭為綱,甚至是以敵我矛盾看待民主派。民主派在宣誓中參照「往例」,在議會內透過宣誓「加料」以宣洩對政制發展遲緩、社會不公義等諸多不滿,而忘記梁振英可能用盡一切方法在議會內挑起事端,結果給予了政府口實,這無疑正中梁振英的圈套。

梁振英主動介入宣誓爭議,是以法治為名向泛民開戰。這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更令民主派進退維谷。「法治」二字對泛民而言,何只千斤重?在香港的法律體系之內,釋法是憲法賦予人大常委的權力,香港法院除了跟從,別無選擇。法院依據人大釋法否決議員宣誓合法性,後來的判案則依從案例,就算一直波及下去,民主派也只能沉默接受——稍有異議,就會被指摘為質疑法院的依法裁判,甚至是無視司法獨立,容易被社會認為他們是為政治利益而犧牲一直致力守護的香港核心價值。

以往不諫,民主派在今日應該更有策略性地,以務實態度在議會為市民爭取利益,而不應再活在意識形態的鬥爭思維下。經歷五年與政府的爭持,特別是佔領運動、831框架連串事件後,民主派對政府的一舉一動抱着先懷疑、後觀察、再行動的態度是合乎情理的。但從林鄭月娥當選以來,特別是她上任後20多天的言行看來,政府大概已放棄了梁振英時代的鬥爭思維,「大和解」也不是虛詞。對待林鄭新政所開啟的合作路,民主派大可以先如履薄冰地走上幾步,不須急着全盤接受,但至少要先主動告別意識形態主導矛盾對立的舊路。

(資料圖片)

「政治炸彈」可成破冰利器

宣誓風波對「大和解」而言不啻是顆重量級「政治炸彈」。「炸彈」當然可毀掉合作關係,但運用得宜,卻是炸毀政府與民主派重重隔閡的利器。民主派現時已對政府提出多項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兩項,一是免追議員全部或部分薪酬及津貼,二是要求安排分開補選梁游及後來四位議員議席。就第一點而言,四位議員確曾完成宣誓程序,過去也殷勤履行職責,積極推動各項民生政策發展,在議事廳內的投票記錄也是有效的,政府與立法會行管會應積極考慮是項建議。就第二點而言,回復宣誓風波可能破壞的議會政治勢力平衡,能讓直選議席分布盡可能如實反映民意取向,這也是政府維護民主選舉制度的應有之義。政府若能接受泛民合乎法治精神的要求,則定然會為將來的深化合作創造最有利的環境。

但一隻手掌是拍不響的,若然林鄭月娥已多番宣明不會落井下石、乘人之危,民主派、特別是本土自決派的議員若仍然堅持敵我分明,則確實難以展開合作的局面。

自從林鄭月娥當選以來,朱凱廸已揚言「大和解即係大投降」,羅冠聰則斷言林鄭月娥的「大和解」只是另一套路的「拉一派打一派」,指政府只是為「拉攏溫和民主派,令進步民主派和自決派等被邊緣化,這手段是全面打擊進步民主派」。令人憂慮的是,本土派議員是否具備成熟的政治判斷力,可以在這風急浪高中穩住桅桿。以本土自決派來說,他們除了要突顯自身與泛民的分別以謀求政治生存空間外,可能還擔心如程翔所說:「睇嚟689鎮壓香港的路線會繼續下去。」姑勿論本土派的憂慮是否成立,既然林鄭月娥是在運用另一套政治手段,那他們是否也要因時制宜,不要再固守梁振英時代的一套應對手法?更重要的是,市民經過五年折騰後才可以趕走以鬥爭為綱的政府,本土派應該體諒大眾的合理期待,不要執着於意識形態之爭而無視大眾訴求,這樣才有機會補選重回議會。

必須說,本土派議員在關注本土發展、弱勢社群上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們為沉寂的議會政治帶來正面衝擊,本甚值得社會期待。如果只是為了意識形態之爭而喪失這些議員,對社會而言是一大損失。以朱凱廸和姚松炎為例,二人都是以致力於揭露新界土地背後龐大利益集團而贏得市民及專業人士信任,朱透過新界西直選以票王姿態進入議會,姚則出乎眾料贏得長期為建制派囊中物的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進入議會之前,朱、姚展現了從政者應有的魄力、為民者應有的決志,進入議會後也一直在土地、規劃等議題多有建樹,姚松炎正在草擬的棕地私人草案也是值得社會期許的。又如劉小麗所推動的地方墟市小販發展、梁國雄長期關注的全民退休保障,都是切中社會所需的議題,需要專責議員在建制之內監督政府積極推進相關政策項目,以切實改善低下階層生活、消除既得利益霸權。當下他們議席被取消,着實使社會憂慮其工作或會無以為繼,其周邊支援團體如本土研究社的工作也將無從延續,變相形成另一種「議會失效」。

(資料圖片)

民生議題不應成為政治籌碼

可是,議員對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發展有積極作用,並不代表他們可為了保留議席而犧牲其他界別、乃至社會整體利益,更不應用民生議題作政治籌碼與政府討價還價——這裏說的是上周三最後一日財委會會議。政府因應局勢,把撥款申請縮至八項,而且多是與民生息息相關,包括36億教育開支與3間公立醫院的重建或擴建撥款申請等。可惜會議展開不久後,朱凱廸、張超雄、陳志全等多名議員即站立抗議,部分泛民議員則不斷重複無關要旨的發言。通過教育撥款後,許智峯、陳志全、毛孟靜及朱凱廸等更衝出主席台示威。多番受阻下,仍有露宿者服務單位、東涌填海、中九龍幹線以及公務員薪酬調整等項目未獲通過,結果受影響的還是社會大眾,相信這也不是民主派議員所樂見的結果。

此外,本土派議員也應該以其同理心體諒其他泛民議員的處境、社會弱勢對撥款的熱切期待。在教育開支撥款申請中,朱凱廸、鄭松泰及陳志全三人投了反對票,朱凱廸更加暗批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只顧業界利益,未能參與一致行動全面拉倒財委會會議。葉建源與民主黨、專業議政合力促成教育撥款,本是回應社會、特別是教育界的長期訴求。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教師可以安心留守教席、學生可以更自由地追求理想,是最根本不過的民生訴求,不應受到政治意識形態之爭所影響。朱凱廸等議員肩負十數萬選票進入議會,有其合理期待要留在議會繼續為選民拼鬥,向選民負責。同樣,葉建源也是須要向其選民負責,教育界的權益、學生的求學權利,也是必須保障的。本土派議員應該明白,沒有誰的界別與選民比其他的界別與選民高貴或重要。在社會根本利益面前,議員的個人政治理念必須讓路。

面對民主派內部出現分歧,外部與建制關係繃緊的局勢,作為核心力量的民主黨與公民黨本應挺身而出,展現應有的領袖之風,可惜兩黨近來的表現實在未孚眾望。公民黨五名議員中,不是沒有出席會議、就是投棄權票。相對而言,民主黨雖未有清晰交代立場,但仍能在緊要關頭由黃碧雲提出縮短召喚議員表決臨時動議的時間,做了對社會大眾負責任的決定。長遠而言,兩黨更須帶領民主派應對政治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在與未能統一行動的建制派的博弈中,作出快、精、準而合乎社會根本利益的決定。

這次宣誓風波所昭示的,應是新時代的降臨,讓理性議事論政取代意識形態之爭。民主派在關鍵議題上除了必須秉承實事求是的態度外,更不可輕易被激進勢力所引導,反而應該盡量向資歷較淺的議員曉以利害,引導他們重歸理性議政。對於整個議會而言,是時候告別和稀泥與「唯意識形態」的年代,展現為政者應有的承擔與果斷。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7月24日出版第7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