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公共圖書館管理不當 源於欠缺長遠策略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申訴專員公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採購和註銷圖書館資料的準則和程序》調查報告,內容指出該署從2001年起一直沿用每年增收不少於70萬項作為採購資料指標,可是與此同時館藏借出數目卻是持續下跌,而從2009年起每年更平均有約60餘萬項被註銷,箇中的程序、理據皆有欠透明。報告反映康文署對公共圖書館的管理機制存在重大漏洞,也顯示署方於發展圖書館方面欠缺完整構思和長遠策略。

採購註銷程序 各部門欠溝通

現時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管理工作,是先由各館館長定期檢視館藏和分析使用數據,並且參考區內人口統計資料、讀者購書建議等資料來擬訂年度館藏發展計劃;有關計劃會在綜合整理後交予館藏發展會議審議,繼而分配不同種類館藏的採購經費,接着各個學科小組負責揀選合適書目入藏,具體採購及編目工作則由採編組完成。至於註銷館藏方面,主要是由圖書館前線職員篩選殘舊、破損或過時資料,館長檢視後再交部門物料處置委員會當作廢物回收處理。

不過,申訴專員報告卻揭發箇中各個部門間協調嚴重不足,例如各館館長無從得知自己建議計劃有否經「採編組」之手落實,而採購及註銷圖書館資料更加屬於沒有直接關係的兩個系統。而報告裏未直接批評的同類現象,還有訂購電子資源、揀選實體館藏被劃分為兩個獨立環節,無視了電子資料庫可能包含與實體資料重複內容的問題。究其原因,自然是康文署的公共圖書館管理機制欠缺通盤計劃,容許各個部門獨立為政之故。

申訴專員調查公共圖書館採購圖書發現,康文署轄下公共圖書館總館藏量在過去8個年度增加16.8%;同期每年借出館藏數目錄得18.2%跌幅。(資料圖片)

新世代圖書館 宜有長遠策略

比採購與註銷更值得關注的,是當局對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沒有長遠策略。早在十年前審計署署長的《第48號報告書》就批評過康文署疏於點算館藏以及「為香港公共圖書館制訂策略計劃的過程相當緩慢」,其後政府發布《香港公共圖書館服務及設施建議報告》,內容根據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將本港的公共圖書館角色訂為「資訊中心」、「持續教育的工具」、「社區文化中心」、「推廣香港文學活動和文學研究的中心」和「消閒去處」。

在此之後,當局便一直以此為擋箭牌,每逢公共圖書館表現遭到質疑時,都會拋出《宣言》及上述內容作開脫。然而,姑勿論現在的公共圖書館是否真正符合《宣言》的要求,單單長年將它捧為金科玉律一點,就已經反映有關官員不思進取的心態。正好在2009年,鑑於《宣言》內容未必完全符合21世紀公共圖書館發展需要,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在其基礎上增補了十項關於改善圖書館的建議:

發展公共圖書館建築時要強調其為社區/文化空間,而非單純物理上的知識倉庫;
透過萬維網2.0來解開我們的服務限制,並且展望未來的網絡3.0及4.0;
與我們的社區連結並且教育、培養人民,圖書館長與資訊科學家要扮演教育者及個人知識顧問,而非單純的管鑰者或互聯網看門人;
發展「萬維知識(world wide wisdom)」──一種透過在網上建造國際文化交流途徑達致的全球化知識及共識;
在尊重各種文化的前提下,藉國際協作消除障礙與審查;
鼓勵我們的職員主動作持續進修;
發展我們的數字化館藏服務與知識,即包含多形式知識、教育及資訊的混合圖書館(hybrid library);
增加我們的館藏目錄及資料庫的可存取性,特別是對具視覺障礙的用戶;
建立互聯網環境的本國及國際標準;
將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倉庫,在「記錄」的環境旁設有「活」的環境,將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與文化結合起來成為「巢狀圖書館(comby library)」。

若用這張清單評核近年香港公共圖書館的表現,那麼成績恐怕不會令人滿意。申訴專員今次的報告就指出「圖書館資料的資訊管理系統有待加強」,而圖書館與檔案館、博物館合作的消息同樣鮮有聽聞。另外,從2011年到2015年,數字化館藏由11萬多冊增至22萬多冊,同期使用次數卻無長足發展;至於現時的圖書館職員,亦不見得能夠充當「教育者」或「個人知識顧問」。其餘像建立互聯網環境標準、消除審查等國際任務,當局更加全未觸及。

香港公共圖書館的最大弊病,也許就是管理者視野還停留在「豐富館藏」、「推廣閱讀風氣」一類「離地」的目標,然而公眾所期望的圖書館卻是一個能夠貼合社區需要的資訊來源,近日加拿大有小區圖書館開始試行樂器借用服務,而在本月初猶他州舉辦的美國社區與小型圖書館組織會議上,更有人呼籲圖書館員應學會教導訪客使用Google Scholar等網上公開服務,由此可見今天圖書館的處理範疇早就不限於「圖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