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強積金當首期危險至極 政府莫推市民進置業懸崖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政府近日大力鼓吹「置業主導」,又聲言會以綠置居取代公屋。為了增加置業比率,近日強積金管理局更表示會研究市民可否提取部份強積金作首次置業。香港的退休補障制度本就遠不足夠,若然再鼓勵市民將強積金投入水漲船高的房屋市場,一旦樓市下跌,市民只會進退維谷。

強積金制度實施逾16年,劉怡翔指出,在扣除費用及收費後,錄得的年率化內部回報率為4.4%。(梁鵬威攝)

置業主導根本錯誤 用強積金首置如推波助瀾
 
這個建議並非新鮮,不少港人羨慕新加坡人可以輕鬆上車,運用公積金供款,加上各類置業津貼購買組屋,積金局主席黃友嘉在兩年前也拋出此建議。在 11 月 1 日,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回應立法會議員謝偉俊的質詢時,更公開表態,表示會進行研究。
 
政府「戴盡頭盔」,表明強積金是為市民退休儲錢,提早取款會減少日後退休金額,需要慎重考慮會否打倒強積金原有目標,叫一眾支持者不宜期望過高,但無論從方案原委及效用判斷,用強積金首置也是危險。現時樓市高踞不下,政府強調「置業主導」政策,無疑叫普羅市民傾注積蓄和收入買「磚頭」,犧牲其他生活的可能性。容許強積金注資首置,猶如推波助瀾,令更多原本沒有能力上車的人,萌生置業夢,勉強進入樓市。一旦經濟逆轉,這批邊緣置業者,最有機會面對失業、欠債,一旦斷供,也就難望翻身。當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不少透過首置貸款上車的市民,最終淪為負資產業主,民怨四起。今屆政府難道希望悲劇重演嗎?

劉怡翔表示,新加坡公積金分戶口設有三部分,分別應對退休、置業及醫療之用,供款最高達37%。(資料圖片)

再者,政府現時仍然堅持調控樓市,不調低印花稅,而金管局又收緊按揭成數和要求銀行為按揭客戶做壓力測試。如果容許強積金置業,也就是製造需求,與政策的原意背道而馳、自相矛盾?事實上,新加坡人也漸漸察覺運用公積金置業,會減少退休後的生活費,偏離公積金原意。既然前車可鑑,香港人就更加要三思。

首期動輒百萬 難靠強積金補足
 
再者,動用強積金只是杯水車薪。根據積金局數字,截至去年底,約87萬個帳戶所累積的強積金超過20萬元,佔所有帳戶約一成,有條件提取部份金額置業,剩餘部份滾存退休金,一如新加坡公積金的分配。帳戶金額超過50萬的,更只有2%,不到14萬個。現時一個三四百呎的私樓單位,售價要400萬元,可以想像,中低收入人士,根本難以預備百多萬的首期,掏空強積金也上不了車。

中產家庭可能會是方案的受益人,但人數有限。而且,強積金仍然跟公積金制度有相當距離。在新加坡,僱主公積金供款佔僱員薪金兩成,僱員則供款17%,遠比香港僱員僱主合計供款薪金一成的比例高。即使如此,不少新加坡國民仍要自掏腰包償還部份按揭,不能單靠公積金。

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焦點放在房屋問題,推出首置上車盤及多劃「綠置居」等政策協助市民置業。(資料圖片)

還有一點要注意,政府認為國民動用公積金置業是「借款」,因此需要「償還」按揭利息(現為2.6厘)給中央公積金局,而且失去原本存在公積金收到的年息(現為3.5厘)。簡而言之,當地人也絕非「無痛置業」。同理,港人不能只顧過首期的關,還要眼望未來二、三十年的還款期。

不要去羨慕不要去妒忌 安居無需置業
 
其實,即使政府堅持置業主導,也無需大費周章打強積金主意,倒不如放寬首置的首期比例,更為直截了當。但是更根本的是,政府必須訂其「置業主導」政策,更不能不斷制造需求,漠視置業的風險。說到底,唯買樓是尚、買樓才是安居樂業的想法,只不過是夢幻泡影,市民一生供樓、被債務重重捆綁,只會令他們欠缺創新精神,政府必須要戳破這一個迷思、興建更多資助單位,莫讓市民一生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