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程度低 少數族裔難入讀本地幼稚園 教育局須改善幼兒教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8月20日,有少數族裔代表會見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及多個政府部門代表,提出「教育」、「就業」、「使用公共服務」及「社會融入與歧視」四個範疇的建議。出席會面的印度裔女士Abear Tafazzul表示因不懂中文而處處碰壁,就連子女想入讀本地幼稚園都不得其門而入。少數族裔要融入主流社會,語言及教育是箇中關鍵。政府須設法讓少數族裔有更多機會入讀主流學校,幫助非華語學童提升中文能力,以便其將來融入社會。

民建聯擬定《少數族裔的困難與障礙報告》後,今日(20日)陪同少數族裔代表會見政務司,提出「教育」、「就業」、「使用公共服務」及「社會融入與歧視」四個範疇的建議。(鄧穎琳攝)

由於原生家庭中文程度不高,少數族裔兒童要學習中文便只能仰賴幼稚園。然而,正如Aear Tafazzul所遭遇到的一樣,許多幼稚園會以各種理由拒收非華語學生。2017年,平等機會委員會電話訪問了百多間幼稚園,部分受訪幼稚園明確表示不會錄取非華語學童,大部分受訪幼稚園則不接受以雙語或英文進行面試。幼稚園不接受以雙語或英語進行面試,但少數族裔的家庭熏陶又完全缺乏中文溝通,變相等於是讓少數族裔學童另謀高就。

另外,少數族裔家長獲取幼稚園資訊亦相當困難。在平機會的訪問中,很多受訪幼稚園只提供中文簡介及單張,少數族裔家長若無法閱讀中文,根本無以判斷學校是否適合自己的子女就讀。若非華語家長轉向教育局求助,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去年11月,關注少數族裔權益的組織Unison揭示,自2007年以來,教育局上載151份關於幼稚園質素評估的《質素評核報告》,但151份報告中,卻僅有一份是英文版。由此可見,從學校到教育局,整個教育體系都明顯漠視少數族裔學童的受教育權利。

+2

但即便少數族裔學童能夠成功入讀以中文為主的幼稚園,他們能否順利學習中文仍然存疑。一般人以為只要非華語學生入讀本地幼稚園,與華語學生一起上課,他們自然能夠學習中文,但事實並非如此。樂施會指出,非華語學童於入讀幼稚園時,已經與其他學童形成兩萬小時聽說中文的經驗差距,而這種差距會對他們後續的學習造成影響。而且,當少數族裔學童因語言能力而跟不上學習進度,資歷較淺或缺乏耐性的老師往往會將其視為低學習動機或有情緒行為問題。

綜觀少數族裔在本港求學遇到的諸多偏見與誤解,問題往往與中文語言能力有關。正如政府2017年《施政報告》所提到的:「少數族裔要融入社會,首要是學好中文」。學好中文對本港少數族裔學童的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2017/18學年,政府開始向每間取錄八名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合資格幼稚園提供資助,鼓勵學校主動收取非華語學生。這固然是向前邁進了一步,但當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政府的資助計劃雖然讓140多間幼稚園受惠,但有更多(314間)錄取8名以下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卻完全無法受惠。另外,有68間幼稚園錄取50名以上非華語學童,獲得的資助額卻與錄取八名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無異。就此,政府應該降低領取資助的門檻,為更多幼稚園提供錄取非華語學生的誘因。同時,政府應就那些收取大量非華語學童的學校提供更多支援,令非華語學童得到更適切的服務及教育。

少數族裔在香港面對就業困難問題。(資料圖片/陳焯煇攝)

除此之外,政府雖已於中小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但在幼稚園階段,此類「學習架構」卻不見提供。如前所述,中文不是少數族裔的第一語言,甚至並非第二語言,非華語學童於入讀幼稚園時,已與其他學童有兩萬小時聽說中文的經驗差距,幼稚園若沒有「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教材及教學法,幼師便難以有效地教授非華語學童學習中文。而且,幼稚園亦須向教職員提供文化敏感度培訓,幫助教職員認識非華語學生的特色及學習差異。最後,教育局應向幼稚園加強宣傳、支援及監察,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少數族裔學童獲平等機會入讀以中文作為教育語言的幼稚園。不過,在要求幼稚園更友善接納非華語學童之前,教育局須以身作則,為少數族裔家長提供一份英文版本的《質素評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