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論述的誘惑——研判香港須以事論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框架方便人理解世界,串連起零散的事件點,呈現它們的內在關係或邏輯。但框架可以使人懶散,忽略事情的細節和肌理,以至形成偏見。
看待香港近年的政治和社會變化,有時要抵住大論述的誘惑,方可以事論事。

沒有人可以否認,香港近年正值多事之秋。由佔領運動、旺角騷亂、取締民族黨、港獨或自決派被DQ等,事情之多、事態發展之快,叫人難以消化。但難以消化並非藉口,讓人不去看清事情肌理。

當中部分案件關乎社會治安,例如雙學三子衝擊公民廣場後被裁定罪成;部份關乎政府維護國家安全,例如取締民族黨。不一而足。固然,政府的公權力不一定用得恰當,在部份事情上或許做得「過火」,有違法治中的「合乎比例原則」。面對這種情況,社會應該是其是、非其非。但以「一國兩制已死」、「法治已死」等口號一概而論,只會忽視每宗事件的獨特性;做不到以事論事,亦令批判聲音失去公信力。

過去兩年,香港政府不少決定和行政措施都惹來爭議。(張浩維攝)

外媒視角的局限

海外媒體報道香港,往往從宏觀角度看,置在「中國收緊香港控制」的大論述之下理解。例如雙學三子罪成,他們會看成政府打壓示威自由的事例,未必會細看關於使用武力的爭議。再者,除卻涉及人大釋法的案件,香港法院擁有司法權力,依法依理裁決。即或行政部門或許越權,外界亦不宜忽視法庭保障公民權利的把關角色。

英美媒體對中國的關注必然大過香港,因而傾向將香港事件從中國影響力的角度理解。更何況對於外媒,要準確而全面了解香港的政治和社會發展,並非易事。正如香港媒體在理解美國政治,也會有一定程度的簡化和粗疏,多從「特朗普專權」的大論述出發;或對中東世界,則以遜尼派和什葉派二分,忽略當中錯綜複雜的博弈。但香港人自身,不必要追從外國媒體的大論述,對於每一場爭議或每一宗案件,都應親自理解事情脈絡及細節。

部分示威者遭起訴以至罪成,是打壓自由還是維護社會秩序?選舉主任取消參選人資格,是依法辦事抑或主觀審查?如此問題,都得獨立判斷,單靠「一國兩制已死」等大論述,容易失諸偏頻。更何況,站在香港人的角度,若然每件事情都籠統視之為「香港赤化」或「法治已死」,亦會徒添無力感,連想捍衛香港核心價值,也不知可以從何做起。只有以事論事,逐一檢視爭議的是非對錯,社會方有對話的可能,並從共識處着手守護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