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錢4000蚊,令全港市民感受申請福利幾咁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市民連日抱怨關愛共享計劃申請手續繁複,又擔心錯填資料會觸犯法例。政府在本周三(23日)公布多項補救措施,包括申請人毋須提交住址證明、又會寬鬆處理郵資不足,叫市民放心。
論及申請程序,關愛共享計劃其實已算簡單,但尚且招來連番批評,何況是大專學生資助、綜援、交通津貼等恆常計劃?事實上,有基層更因為繁鎖的文件往來而放棄申請。政府既然承諾保障市民社會福利權,就必須保障到底,掃除社會福利的行政障礙。

政府派錢4,000元的「關愛共享計劃」申請表本周起派發,但程序複雜,被指擾民。(資料圖片/李家偉攝)

誠如身兼區議員及立法會議員的胡志偉所稱,關愛共享計劃需要填報的資料並不複雜,關鍵在於是否符合資格,不少市民不清楚去年退稅金額,以至不清楚領取關愛共享計劃的金額,另外就是要張羅諸如住址等證明文件。政府在本周三公布簡化程序,包括取消住址證明,只能算是亡羊補牢。

也許因為申請關愛共享計劃者眾,即使填表時遇到一點困難,怨憤很快互相和應,累積社區,迫得政府急急回應。相比之下,綜援、在職交通津貼、大專學費減免等計劃的申請複雜得多,申請人往往面對種種難題,卻因為申請人數較少,而且也習以為常,媒體和政府也不大注視。

想領足4,000元,申請者必須於2018年12月31日前年滿18歲、通常居住在港、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並且在港沒有物業,同時在2017/18課稅年度的沒有交稅、沒有受惠於綜援等津貼雙糧之人士,否則不獲派錢,或只領取部份。

繁鎖申請早有先例 折騰無數家庭

以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為例,學生需要齊集自己和監護人的個人資料和入息證明,包括糧單、銀行月結單,有些監護人要特別請求僱主填寫僱員薪酬表,為僱主添麻煩。另外,學資處又不時要求申請家庭澄清銀行戶口往來,補交文件等。縱然申請程序電子化後,舊有申請者獲預載部分資料,省卻填表時間,但申請者完成程序還要來回數個月至半年,有少部份忍受不住不斷補交文件,中止申請,情願努力找兼職幫補。

另一例子是在職家庭津貼計劃。計劃是政府重點扶貧措施,旨在改善在職貧窮家庭的生活。但計劃在2016年推出時,就被使用者批評複雜。跟大專學費資助計劃相似,齊集工時證明文件是一大難題。不少基層員工向上司索取證明文件時遭留難,散工則難以逐一向所有僱主填寫文件。政府原本估計有20萬戶、共70萬人受惠,結果起初只接獲3.1萬宗申請。此外,有討論也稱不同部門向申請者索取同一資料,費時失事。後來政府逐步簡化申請文件,放寛資格,例如家庭成員可合併工時,調高資助額,容許申請者自述工時等,領取津貼申請人數才稍見上升。

不少打算申領4000元的市民,因填表問題要向區議員求助。(岑卓熹攝)

改革福利服務未有下文 政府解民困須展決心

當然,政府有責任確保公帑運用得宜,阻止欺詐,故要求市民在申請各項津貼時,遞交工作證明,查問戶口往來記錄,無可厚非。即使如此,政府亦應早早了解市民的實際困難,在推出計劃前便修改步驟,減少推出後引起混亂。

另一方面,就着繳交文件的麻煩及困難,政府應着手打通部門之間的「資料牆」,例如學生資助處可以索取房屋署、社會福利署、稅務局資料,取得申請的收入和交稅記錄,避免多次向申請人索取資料,加快核對資料。有人會擔心政府部門間轉移個人資料是否合法合理,就此,政府必須徵得申請人同意轉交資料,而且不可因為拒絕轉交而禁止申請,以及不合理拖延審批時間。

其實,政府在2014年的施政報告稱,聘請顧問探討設立一站式便民服務是否可行。效率促進組曾經委託組織進行研究,當中包括訪問社會服務機構及受助者。然而,五年過去,800萬元的承擔額用了738萬元,效率促進組易名為效率促進辦公室,辦公室發言人周四(1月24日)回覆《香港01》查詢,稱有關研究已經完成,而相關部門現階段未有確實的執行時間表。換言之,改善服務遙遙無期。

再三說明,派錢不是分配公共資源的上策,公帑應該投放在醫療、社福等急需資源的範疇。然而,派錢承諾已下,政府理應妥善執行,盡快完成計劃。官員堅稱近年投放大筆支出在社會保障,足見政府承擔,但政府漠視了申請過程的種種障礙。行政程序是用來核實申請資格,絕非是趕絕申請者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