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爆煲」 是單程證的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港正值流感高峰期,公院又爆煲。本月已有醫護團體分別於20日和26日上街抗議人手不足,致工作壓力大增。值此緊急關頭,醫管局又應對無方,居然請藝人拍片「打氣」,實無異於火上澆油,荒腔走板之至。
周一(28日)「01周報社論」已指出,要從根本改善香港的醫療現況,政府大幅增加醫療資源投入,必不可少;而當務之急,莫過於增加醫生人手。短期內可透過引入外地醫生解香港燃眉之急,治本之道則在於開拓本地醫科生源。惟上述方案勢將觸動部分醫界團體的根本利益,他們是否願意重拾「醫者父母心」,以更開放的心胸接納制度及醫療環境變革,才是成敗關鍵。

本地醫療資源供不應求 因為內地人太多?
 
最近有不少聲音主張,醫護人員工作壓力「爆煲」,不應該歸咎於醫療方的供應不足,而是病人需求太大。例如最近屯門醫院心臟專科醫生黃任匡就表示,近年來醫院的單程證病人愈來愈多,香港出生率卻愈來愈低,而醫院迫爆,故認為是人口政策問題所致。
 
此說的問題,一方面在於只單方面提及出生率低,卻忽略本地人口老齡化同樣嚴重,是混淆視聽。據政府統計處數字,在2006年香港65歲及以上人口約85萬人,至2016年已增至116萬人,增幅近四成,佔人口比例亦由13%升至17%。
 
另一問題,則是將社會問題全盤歸咎於單程證制度。但是,除非我們罔顧基本人權,完全禁絕港人內地配偶,或是港人內地所生子女來港與家人團聚,否則香港無論如何也需要提供政策管道,供港人內地親屬來港與家人團聚。事實上,早前政府已經指出,今時今日持單程證的來港人士,逾九成都是家庭團聚,這些人士並非一般理解下的「移民」。
 
再者,現時港人非內地境外配偶希望來港與家人團聚,可經「受養人簽證」申請來港,住滿七年亦可獲永久居民身份,更沒有每天150個配額的限制。社會部分人士經常因為單程證提供150個配額,就認為這屬於「福利」,其實是捉錯用神。事實上,根據立法會資料,單程證的名額自1995年起雖定於每日150個,但過去20多年來,每日實際來港的平均人數只有132人,使用率為89%。

未來20年長者人口將增加一倍,至逾200萬人。(余俊亮攝)

分階段引入外地醫生 是否可行?
 
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於經單程證來了多少內地人,而是這些內地來港人士有否濫用政策,以及是否符合政策原意。「01觀點」一向主張,港府應向中央取回單程證審批權,完善審理申請者的資格,避免有人利用中港兩地程序漏洞,透過假結婚取得居港權。我們甚至也可以考慮仿傚「受養人簽證」的做法,對保證人進行資產審查,確保受養人在港的生活條件維持在基本水平以上,避免他們一來香港便需要依賴社會安全網生活。
 
現時社會受到「中港矛盾」氣氛影響,經常將社會問題簡單歸咎於內地人,也容易令到政策討論失焦,殊為可惜。舉例來說,「01觀點」支持引入外地醫生,便經常被曲解為引入「內地」醫生。但事實上,如果香港醫界願意放寬海外學歷背景的醫生,一批海外學歷背景的本地醫科學子同樣能夠受惠。再者,如果社會當真對內地學歷背景的醫生存在疑慮,政府也大可分階段開放外地醫生,例如第一階段先開放英美地區的頂尖醫學院畢業生,試驗成效,再來討論是否要進一步開放其他地區,也可減少因政治因素導致的無窮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