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外遊風險升溫 北京港府須為港人提供更大保障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在德國受襲港人的家人由香港入境處人員陪同到醫院探望傷者。(資料圖片)

香港人熱中到外地旅遊。根據香港政府的統計數字,2015年港人離港外遊人次達8,910萬,即是說,720萬港人年內平均離港12.4次。外遊包含一定的風險,除天災之外還有人禍。人禍牽涉面甚廣,包括當地政府的管治質素。時至今日,港人對2010年菲律賓政府處理馬尼拉人質事件的無能仍然記憶猶新。現時不但恐怖主義在全球蔓延,更有施襲者效法恐怖分子,用恐怖手段襲擊平民。香港人為求自保,每次外遊都應小心評估風險。對外遊的港人,北京與香港政府皆責無旁貸,要為他們提供更大的保障和更全面的支援。北京在這方面擔當更積極的角色,有助改善中港關係。

港人認為恐襲從來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但看看內戰後從來沒有發生過戰爭的美國本土,在911之後,也不得不承認恐怖襲擊無處不在和可以隨時發生的殘酷事實。港人外遊,成為恐怖主義襲擊的受害者,不是天方夜譚或電影情節。去年八月的泰國四面佛旅遊區爆炸事件中,即有兩名19及24歲的港人罹難,另有6名港人受傷。施襲男子隸屬土耳其的極端民族主義恐怖組織「灰狼」,動機是報復泰國把維吾爾族恐怖嫌疑犯遣返中國。

發動「獨狼式」恐襲非難事

更令人防不勝防的是,即使不是恐怖分子,也可以從恐怖襲擊中得到「靈感」,繼而發動「獨狼式」恐襲。恐怖手段普及化,除因ISIS等恐怖組織崛起,也跟互聯網的發達有關。今時今日,在網上取得恐襲的資訊固然輕而易舉,就算要取得用來發動「獨狼式」恐襲的武器也並非難事。7月22日在慕尼黑發生、造成6男3 女死亡的槍擊案,兇徒用來犯案的槍械,據報就是透過互聯網購得。

恐怖襲擊蔓延與恐怖手段普及化亦與地緣政治有關。中東與北非政局長期不穩,導致大量難民湧至歐洲。「伊斯蘭國」崛起後,歐洲開始收容更多來自中東的難民。最近於德、法兩地發動恐襲的犯案者都是難民、移民或其後代。他們未能適應和融入主流社會,又受當地人欺凌,於是在極端思想影響下憤而發動「無差別襲擊」。香港人外遊,有時難免捲進這些社會矛盾的漩渦。美國和歐洲的民粹主義橫行,香港的民粹思想也開始普及,社會衝突愈演愈烈,先進國家和經濟體,由於貧富差距嚴重,社會衝突開始增加,使用恐怖手段造成嚴重傷亡的社會事件或會持續上升,香港亦不會例外。

伊斯蘭國曾在歐洲多地發動恐襲,圖為7月中發生的尼斯恐襲。(Getty Images)

德港現金援助方式南轅北轍

港人旅遊,通常只着眼於目的地的吃、喝、玩、樂。這本屬正常,但在今日恐襲頻生的環境下,港人要提高警覺,在外遊之前,亦須了解目的地的政局和政情,是否恐怖主義襲擊的對象,更是重要考慮。保安局發出外遊警示後,旅客仍然出發的事例,時有所聞。旅遊本帶風險,尤其是今日的全球政局不穩,社會矛盾尖銳,旅客要知所進退,不立危牆之下,方為上策。

德國維爾茨堡襲擊案揭露港人外遊得到的保障不足。這包括人身與財產的保障,更涉及意外發生後該向什麼機構求助。一般而言,市民在外遇險患疾,除人身安全外,最關心的就是保險問題。不少旅遊保險均有「不保事項」,市民未必得到最需要的保障。911之後,保險公司陸續推出與恐襲有關的產品,但條款各異,保障範圍亦不盡相同,消費者不易理解。政府或可牽頭協調業界統一標準,讓外遊的市民得到更全面保障。若保險公司未能提供賠償,政府應動用緊急基金以解市民燃眉之急。德國事件中,傷者親屬多番對媒體表示憂慮財政困難。其後,德國政府向受害家庭提供四萬歐元(約34萬港元)緊急援助,港府卻只透過社署協助管理的私人慈善基金提供十萬港元援助,及向其他慈善基金募捐。兩地政府的處理方式南轅北轍,港府現時財政資源充裕,何必錙銖必較而不直接向在外遇險而急需支援的港人撥款?

港府設有多項保障港人外遊的措施,但宣傳不足,市民未必留意到。(資料圖片)

更何況就算資源並不充裕,也應該為市民提供協助,而且應該是常設機制。這是政府對市民應盡的責任,不是施捨。例如,政府可以制定機制,直接從社會福利署的緊急救濟基金撥款協助在海外遇險港人。另外,當市民在海外遇上天災、人禍時,政府亦應果斷派出包機接載其返港。2008年的泰國反政府示威導致機場被封鎖,數百港人滯留曼谷,而港府一直不肯派出包機接載。直到一名港人因乘車前往布吉尋找機位而喪生後,港府方改變初衷。高官喜歡把「急市民所急」掛在口邊,但往往只是口惠而實不至,政府應盡早就為恐襲事件制定恆常機制,方能第一時間協助外遊市民。

香港設有多項保障港人外遊的措施,但宣傳不足,市民未必留意到。好像政府在告訴人自己有做事情,交了差,但根本不理會成效如何,這種施政態度,讓港人感受不到政府的誠意,這是市民普遍的認知。例如,保安局已開發「保安一站通」流動應用程式,市民可由此獲取最新旅遊資訊,程式附有香港入境處的求助熱線,及目的地的中國大使館或領事館的聯絡資料。入境處亦設有「外遊提示登記服務」,市民登記後可獲外遊警示及相關資訊,但知道及使用這些服務的市民不多。

港府沒有提供境外領事保護和協助的權力

同樣重要的是中國政府的角色。《基本法》規定,香港的外交事務由中央負責,回歸後,絕大多數香港人都是中國公民,在外遇險時求助於中國大使館亦順理成章。事實上,港府沒有提供境外領事保護和協助的權力或能力。香港入境處製作的「中國境外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列明中國駐外大使館為港人提供的多種相關協助,包括撤離、經濟、法律文件等相關支援。

中國政府若能有效宣傳自己如何協助在外遇險的港人,不幸一旦發生,港人受惠,可以使港人更易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分,從而切實改善北京與港人的關係,認識到一國的意義。以今次事件為例,我們看見主要協助港人的是香港入境處與駐柏林經濟貿易辦事處的職員,雖然事實上中國大使館也從中擔當重要角色,但新聞報道並沒有強調。入境處職員安排傷者的親友前赴德國,並聯同經貿辦及中國大使館人員探望傷者。中國大使館人員雖有協助,但並沒有詳細說明。

熊本地震時,有傳言指持BNO的港人獲駐九州的英國領事館指示,前赴東京乘機回港。(資料圖片)

網絡謠傳,指港人外遊時持BNO較特區護照安全。熊本地震時,即有傳言指持BNO的港人獲駐九州的英國領事館指示,前赴東京乘機回港。從這些以訛傳訛的謠言得以在社會廣泛傳播可見,港人對中國大使館提供的協助無甚信心。想糾正這種思維,就要讓市民看到駐外大使館協助外遊港人的實例。因此,我們呼籲,北京政府及駐外大使館須加強協助港人。港府亦須與大陸加強溝通,清晰釐定事故發生後,兩地如何分工合作,並制定一套應變機制,讓港人放心。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