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影響廣泛 應助學生正確認識時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9月2日開學以來,不少中學生呼應號召,在學校罷課。對學生罷課,政府以至於不少學校都表示反對,認為是將政治帶到校園。然而,反修例風波對香港整體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反對學生罷課,強調「學校是學習的地方,不應將政治帶入校園」,可能只是掩耳盜鈴。學校與教育工作者不如藉此機會,與學生一起上一門社會課,栽培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上周四(8月29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就學生準備罷課而發公開信,呼籲家長要勸喻子女不要參加罷課;建制派又召開記者會表態,指斥罷課是將政治帶入學校。9月2日開學以來,亦相繼傳出不少學校用不同的方式阻撓學生罷課。不過,反修例風波自6月至今,已對香港帶來重要的影響,中學生雖未成年,但亦無可避免地捲入政治風波當中。8月31日旺角太子站被拘示威者中,年紀最少者只有13歲,可見有部分中學生甚至已親自參與政治活動。

既然政治早已與中學生同在,強硬地阻撓學生罷課,也不可能將政治「帶離校園」。而且,社會問題與學生亦息息相關,學生在生活上仍會接觸到不同的政治主題,一味強調學校與政治分離其實也並非好事。

9月2日,大批中學生出席中環愛丁堡廣場的罷課集會,當中不少都穿着校服。(羅君豪攝)

罷課此手段並不理想,但學校不應止步於反對罷課。教育若不引導學生思考政治問題,最終只是迫使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了解政治問題,過程當中學生可能因同溫層效應而走向偏激,效果不一定理想,甚至影響到他們成長後的想法。學校作為教育年青人最重要的地方,應該主動負起責任,在激烈的政治風波中引導學生認識和反思問題,例如考慮安排特別課堂或學習機會,讓學生整全認識社會和政治爭議。

舉例而言,反修例風波當中,有不少令人情緒激動的畫面,例如警察與示威者的武力衝突等。即使中學生們沒有親歷其境,也很可能從網路上看到相關片段。在目睹煽情的文字或影像時,中學生難免易於為情緒所動,甚至被仇恨所支配,而忽略了全盤思考社會問題。教育者若然只懂反對學生罷課,而任由這種情況發酵,實在無濟於事。

有學生於街上派發罷課的宣傳單張。(梁鵬威攝)

相信不少學生對政府的無能或覺得警察的執法時過度使用武力而憤慨,但若然止於此處,無法更深入地探討社會問題的核心,實在可惜。例如,民間五個訴求之一的獨立調查委員會,許多人的目標是要調查警方是否濫權和使用過度武力,但政府堅持可透過監管會處理,另外亦有不少人主張獨立調查委員會應全面調查各方責任,不可只針對警方。教師可以正視學生的不滿情緒,藉此機會與他們認識現行制度,了解為何及如何監管警隊。「01觀點」以往提出投訴警察課容易出現「警警相衞」,監警會欠缺調查權,只是一隻「無牙老虎」,應要改革。

再者,學生如果只是通過自己的朋友圈、網絡論壇等了解整場修例風波,那易於受同溫層所影響,所得到的資訊亦很可能以偏蓋全。教育者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資訊,讓學生更了解問題。再者,網絡上不少資訊難辨真偽,又或者只是斷章取義,老師亦應適時教導學生選取適當資訊。

從這些例子可見,教育者可以藉着這場修例風波,引導學生更深入思考周遭的社會制度問題,深化他們的認知,幫助他們建立自我的理論框架。這才是真正的全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