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也沒有狂歡的香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四(10月31日)晚中環蘭桂坊沒有狂歡,酒吧紛紛關門,生意大受打擊。但即使沒有警方封路及禁止聚集,香港人能如常歡度萬聖節嗎?社會衝突的陰霾若不掃除,我們的城市難以恢復歡笑。

萬聖節的蘭桂坊本應是狂歡之夜,周四晚卻顯得冷清,附近彌漫催淚煙。無可否認,警方於晚上8時封鎖蘭桂坊,只准市民離開而不許進入,可謂大煞風景。但我們不能忽視封路前,佩戴面具的市民已在中環一帶集結及高叫口號,考慮到當前社會氣氛惡劣,經常爆發衝突,警方自然要採取預防行動。蘭桂坊協會總監張素媚也表示,理解警方安排。

香港之結愈扯愈緊

我們當然明白,民怨持續不散的關鍵成因,在於警方部分執法惹爭議。即使在周四晚也不例外,個別警員不必要地使用武力,令市民及社工受傷。但是,如果我們仍然堅持只着眼片面的真相,而不肯面對事實的全部,那麼香港之結愈扯愈緊,我們難道沒有責任嗎?

以蘭桂坊為例,若然所有人均只想歡度萬聖節,當然皆大歡喜。但正如以「和理非」為主的遊行均演變成「勇武派」與警方衝突的戰場,誰能否認蘭桂坊萬聖節當晚的部分人只為示威,存心與警方對抗?

又以旺角為例,周四晚市民發起到太子站外紀念8月31日衝突事件,但當中不乏暴力示威者。他們起初以鐳射燈照射警署、塗鴉警署外牆,後來有人堵塞馬路、掘磚、破壞交通燈、在港鐵站口縱火等。此等激進暴力行為只為破壞和製造混亂,與紀念831事件可謂毫無關係。我們若然因為情感上不肯切割,而無視示威者的暴力行徑,這樣一來不公允,二來會害了這些示威者,三來更加無益於事。

社會缺乏有承擔的領袖

毋庸置疑,出來示威及支持示威者的香港人,也想令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但除非我們裝睡,否則近五個月的衝突應該足以證明,訴諸街頭抗爭只能逞一時之快,不能帶來實質的改變。政府管治問題及監警機制之不足,難道我們看不見嗎?社會都看見,不用更多無謂的街頭衝突來說明這點。社會當前最缺乏的是解決方法。管治問題怎樣改?監警機制可以怎樣完善?這些不是靠「五大訴求」、「解散警隊」等口號便可迎刃而解,而需要有能力及有擔當的人出來牽頭,切實提出可行的改革方案。變革運動提出的總是近乎烏托邦,需政治智慧及務實手段化作現實。

在這場「無大台」運動中,社會傳統領袖啞言失色,反過來被示威者牽着鼻子走。一方面,領袖、泛民及「和理非」當反躬自身,檢討何以變得「離地」,不諳大眾所想;但另一方面,他們不能夠一直退縮,任由社會失去方寸甚至沉淪。原本說是威脅手段的「攬炒」在近日已成現實,商戶生意大受打擊,市民無法如常生活,年輕人變得激進,爭執及打鬥成為日常……難道我們還要坐視不理,天真地以為暴力示威可以帶領社會走出困局?

政府要改弦更張,警隊要改革制度,香港人也要改變心態。當我們帶頭走出死胡同,回歸理性看待社會問題,這個城市才能真正有盼望——盼望並非來自任何外力的施予,而是香港人作為主體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