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當選人新手上路 不能負香港人期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2019年區議會選舉不但是非建制派的大勝利,也是新人的大勝利,例如首次參選的劉卓裕擊敗雙料議員田北辰。對於所有新進入區議會的當選人來說,切不可重蹈驕兵必敗的歷史,必須認清未來地區工作的要點,明白勝選不是結束,而是挑戰的開始。

時勢造英雄

非建制派上一次於區選獲勝,已是十六年前的事。當年選民將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的意見化為區議會選票,令民主派捷報連連。此次非建制派的勝利,則借6月以來反修例示威的東風,使得不少候選人政治掛帥,以支持反修例運動為競選重點,贏取選票。在當前的社會情緒,選民自然也將這場本應以地區工作為重點的區選看成一場政治公投。

拋開政治立場,部分當選人的政綱及地區工作較為空泛,選舉工程不夠落力。今屆交棒的民主黨南區區議員區諾軒早在10月底就指出,部分候選人以政治「反修例」為王牌,對於區選的本職工作做得不足,比如站街宣傳不足、文宣單張沒有找準地區工作的重點。

泛民在2003年區議會選舉亦曾取得佳績,但在換屆選舉中又再度敗給建制。(曾梓洋攝)

更重要的是,不論從勝選原因或得票結果,當選人均不可將勝利視為自己的本事。第一,不少人當選並非因為能力,而是因為政治立場及口號。政治東風不是年年有,選民眼睛終究雪亮,若然慵懶,他們必定在四年後一敗塗地。第二,這次選舉大勝只為議席上的大勝,但實際在許多選區,當選人也只是得四成多、五成多選票,換言之尚有許多選民根本不信服。當選人須知道他們不只是服務他們的支持者,而是服務全區所有選民,若迷失於政治立場而沒有以地區民生為核心,這便是有負區議員之名。

英雄能否再造時勢?

以資歷來看,452名當選人之中只得169人為現任或曾任區議員,換言之近300百沒有區議員經驗。當然,逾190人申報曾擔任社區幹事或社區主任,岑敖暉、陳利成、尹家謙等更曾任區議員助理,理應對社區及區議員工作有認識。但這並不足夠,他們必須全面掌握該區民情及街坊需要。區諾軒便建議,可從前任或對手議員的身上取經,尤其是那些連任多屆、在地區深耕多年的老議員,新手上路的當選人應以此知己知彼。

觀塘翠屏區民主黨候當選人洪駿軒(右三)僅有21歲。(羅國輝攝)

以年紀來看,這次區選出現了不少年輕人當選,比如24歲的林子琼,23歲的方浩軒、梁凱晴等,荃灣綠陽區的潘朗聰以及觀塘翠屏區的洪駿峰甚至僅得21歲。他們未必有足夠的社會經驗,也未必能掌握不同年齡層居民的需要 。他們可能因為一時熱情投入區選,但真正考驗在於當選後是否有足夠的毅力和耐性應付繁雜的地方事務。這既是年輕人必須警惕的,也是選民未來要做之事:多關注當選新人的表現,在未來四年監督他們的工作。出色的代議士及有質素的選民,從來都是相輔相成。

以往香港人視區議會如「雞肋」,甚至以「蛇齋餅粽」來鄙視一些福利活動。但正如這次呼籲市民投票的文宣指出,區議會不單涉及上億開支、地區設施,甚至關乎特首選委席位,我們實在沒有理由看輕區議會的工作。而且,每名區議員的薪金及資助經費多達每年117萬,既然他們得到了選民的信任一票,就應將熱誠化作四年的毅力,以服務居民作為最好的謝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