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及政府均不應低估當前危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孟子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美國立國元勛傑佛遜言「永恆警惕是自由的代價」,道理異曲同工。即使區議會選舉及民陣遊行出現一時和風,但警方近日檢獲槍械及土製炸彈,監警會國際專家周三(12月11日)宣布集體退出,均提醒了我們香港正值半世紀以來最嚴峻之危機,社會及政府均不應該掉以輕心。

民陣周日(12月8日)舉辦遊行前,警方在天后炮台山道一個單位內搜獲一把半自動手槍及逾百發子彈,估計用以在遊行中製造混亂及攻擊警員。翌日,灣仔香港華仁書院地基底座下發現兩個土製炸彈,且含有鐵釘,警方估計一旦引爆,將波及方圓近百米範圍,並可引致大量傷亡。

不能對極端行徑視若無睹

搜獲槍械及土製炸彈是非常嚴重之事,社會不能掉以輕心。部分人先入為主懷疑警方自編,反映其立場扭曲了應有的判斷力。眾目可睽,自6月以來反修例示威的暴力程度不斷升級,汽油彈、縱火等行徑一再發生,激進示威者甚至燃燒政見不同的市民。最極端者,莫過於坊間盛傳之「屠龍小隊」或「V小隊」,他們殺警之盤算已非密謀,更是公然向傳媒表示要師法武裝組織北愛共和軍。可見,即使槍械及土製炸彈來源仍有待調查,但絕對有可能為激進示威者的部署,用以策動極端襲擊。市民即便立場為反政府,也不能對此嚴重問題視若無睹。

我們曾苦口婆心地指出,香港正面對一場道德危機,愈來愈多人因為政治立場而不問手段,甚至為暴力行徑拍掌。要在社會走上瘋狂歧途前叫停悲劇,香港人必須重拾理性及道德。不論政治立場為何,也不能夠不擇手段。社會若然因為同情或怕事,而浪漫化或美化日趨極端的暴力行徑,最終會同時害了示威者及整個社會。

12月8日民陣獲不反對通知書發起遊行,期間市民舉起大型標語「市民蒙面林鄭蒙心」。(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社會訴求之聲仍浩大

但我們的苦口婆心不只對社會,也同樣對政府,指出必須更實際地消弭民怨。除了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中大前校長沈祖堯等社會賢達曾公開敦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外,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及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民調亦清楚顯示,八成市民支持獨立調查反修例衝突。縱有市民推說民調不可信,但民調之抽樣具統計學及社會科學基礎,在反映整體社會意見上的誤差僅數個百分點。更何況區議會選舉及民陣遊行也反映,社會對政府的訴求聲音仍然浩大,沒有人能夠再自欺欺人。

特首林鄭月娥一再表示,五大訴求要麼已經回應,如撤回修例,要麼無法回應,如撤銷檢控有違法治精神。但根據《刑事程序條例》第15(1)條,律政司「為了社會公正」,「並非一定需要檢控任何被控人」。律政司的《檢控守則》亦列明,檢控與否的決定須考慮公眾利益。故此,林鄭月娥可以更情理兼備地處理反修例示威者,包括成立「特赦與和解委員會」,在違法示威者完成司法程序後,按個別情況向其建議是否赦免或減輕刑罰。

至於警察涉嫌違規或違法的問題,林鄭月娥推說監警會行之有效,說服力更是薄弱。在制度上,監警會沒有調查權力,不能夠傳召證人及強制搜證。在編制上,監警會並沒有專門而設的調查團隊,委員只是由特首任命的兼任公職。更是諷刺的是,連林鄭月娥信任的海外專家也直斥監警會之不足。

監警會由資深大律師梁定邦及立法會副主席謝偉銓任正副主席。9月邀請的海外專家指出,監警會沒有法定權力及調查能力,不足以處理反修例示威。(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海外專家:監警會權力不足

監警會在8月宣布聘請海外專家審視監警會工作,在敲定名單後,林鄭月娥表示「他們分別來自英國、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都是非常富有經驗的專家,肯定可以為監警會的審視工作注入客觀性和公正性」。然而,五名專家指出監警會權力及調查能力不足後,監警會及政府卻裝聾作啞,沒有依其意見為監警會賦權。五名專家在周三宣布集體退出,不但如狠狠地打了林鄭月娥的臉,也會令監警會下月初發表的報告出師未捷,難得社會認受。政府一意孤行,既有如拿社會和風及監警會之公信力作賭注,也無助警隊重建公信力。

反修例風波既把香港積累的問題來一次總爆發,《香港01》一直建議政府積極面對,藉此契機全面改革。在警隊監察的機制上,當局應三管齊下。第一,釐訂警察權力之界限,並公開其武力指引;第二,完善投訴警察課的機制,令其更公開透明,擺脫「警警相衛」污名;第三,修訂《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條例》,賦予監警會刑事調查權力,並建議其內部設立刑事案獨立調查小組,調整架構及整體人手編制。

早在3月政府修例《逃犯條例》之初,我們已提醒政府不能硬上弓,必須正視社會及法律界的憂慮,增加移交機制中的人權保障。6月9日百萬人上街怒吼,特首林鄭月娥發聲明表示法案將如期在立法會恢復二讀辯論,我們更告誡她此「這種管治手法有如政治賭博」,而且社會對暴力的「譴責聲音疏落,實為對政府響起管治警告」,「最後會是整個香港賠上代價——溫和的反對聲音轉趨激進,年輕一代要在街頭浪費寶貴青春甚至血汗,整個社會也陷入撕裂和內耗」。半年前的勸告一語成讖,在此六個月逐步成真。經過一輪社會躁動及政治亢奮後,政府能夠冷靜下來,認清香港正面對的嚴峻危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