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零感染又再斷纜 戰「疫」靠大規模檢測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六傍晚(30日),香港再現本地感染個案,令連續15日零本地感染個案再度斷纜。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半月前的梨木樹邨群組仍未找到感染源頭,意味病毒的隱形傳播鏈依然存在,故再有個案並不出奇。本地個案一再出現,逼迫政府必須再次檢視防疫措施的不足。

周日(31日)新增兩宗本地感染個案,兩名患者居於沙田瀝源邨。周一再新增三宗確診個案,包括瀝源邨女患者的同事,及曾接觸她的男救護員。本地個案再現,令社會再度關注本周四(6月4日)即將到期的限聚令是否應延長。然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卻指,真正的問題在於檢測數量不足。在檢測數量充足的情況下,政府可以考慮逐步放寬限制措施。

為何檢測數量才是防疫的關鍵,又需要多少的測試才算是充足呢?這是因為,只有檢測足夠多的樣本,才能找出本地社區的隱形傳播鏈,阻斷傳播。否則,本地個案中,只要患者中有超級傳播者便有機會造成大型傳播。而廣泛做測試,就可以不停切斷傳播鏈。對此,袁國勇早在3月底就提出了每日應於18區測試至少7,000人的目標。然而數月過去,政府用心於將玩弄數字遊戲,將檢測數據做得「漂亮」,卻沒有真正實施若干能夠增加檢測數量的措施。

兩名對病毒呈弱陽性的嘉里員工住在葵聯邨聯悅樓,衞生防護中心收集全幢大廈住戶取深喉唾樣本做病毒檢測,有人員加強消毒邨內地方。(羅君豪攝)

每日檢測數未達標

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3月31日的說法,由1月至3月30日,衛生署和醫院管理局一共做了9萬個新型冠狀病毒測試,粗估等於每100萬名香港人當中就有1.2萬人做了病毒測試,遠超新加坡的6,800人和韓國的7,000人,暗示香港是亞洲人均檢測比率頗高。

然而這一數學遊戲的背後,是日均檢測數量偏低,且進展緩慢的問題。特首林鄭月娥於3月10日表示,衛生署和醫管局每日檢測約1,000個樣本而最多可提升至2,000個之後,直到3月28日,當局才表示每日化驗由1,000多個樣本升到多於2,000個樣本。然而根據入境處統計,3月10日至3月24日,每日入境逾萬人,3月25日後每日亦有4,000人次左右入境,政府的檢測數量不僅提升緩慢,且遠遠不足 。5月19日,林鄭表示當下每日檢測最多4500個。雖有提升,但一方面每日並未用盡數額,一方面距離袁國勇提出的至少每日7,000個樣本仍有距離。而根據政府說法,早前批出超過2億元加大實驗室的檢測能力要等到8月才能進一步擴大檢測能力。

每日7,000個檢測樣本對香港來說可行嗎?政府可以更快地增加檢測數量嗎?按照袁國勇的建議,衞生署用現時儀器每日可做1,700個測試,只要分早午兩更人手,便可將測試量目增一倍;再加上醫管局的測試,可增至每日7,000個測試。

本港第1084及1085宗個案患者住於沙田瀝源邨祿泉樓,有清潔人員到各樓層消毒。(歐陽德浩攝)

除了人手安排可以加以精進,政府原本更可與民間機構相配合,擴大檢測樣本。比如香港海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就曾與3月初去信政府,表達無償捐贈公司病毒檢測技術的意願。該公司的檢測技術比政府正使用的技術更靈敏,可一次檢測400個樣本,檢測僅需時4-5小時,且每個成本低至50元。然而這一原本可以令檢測量大大提升的技術並沒有得到政府的回應。此外,科技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溫維佳也聯同其學生,研製出可於40分鐘內檢測新冠肺炎的儀器;理工大學早前也宣布成功研發快速診斷系統,可於一小時內成功檢測包括新冠肺炎的40種病原體;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也有一項只需兩小時的快速檢測技術,目前已適用於全球至少40個國家的公共衛生實驗室。反觀深圳政府,早在2月就讓每日檢測通量可達致1萬的深圳大鵬火眼實驗室也投入運作。

不少專家學者均已表示,從公共衛生的角度看,擴大檢測是阻截傳播的核心任務。然而當人口只有香港十分之一的澳門,每日已能做5,000至6,000個測試時,香港官員的思維仍停留在美化數據、「單打獨鬥」中。公眾場所逐步重開,以及隨著天氣漸熱口罩愈來愈成為一種呼吸「酷刑」,防範病毒傳播難度進一步加大。政府必須擺脫僵化的思維,正視一切可能加大檢測樣本的方法,阻截傳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