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遭下架 西方刮起文革風?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警方執法後死亡,除了引發多日來街頭的激烈示威,政界推動全面改革警政外,更燃燒至文化戰線。經典名片《亂世佳人》日前被指涉及種族問題,被華納旗下的電影平台HBO Max下架。平台發言人指,《亂世佳人》反映當代對道德與種族的偏見,此類對種族主義的描述,無論於昔日或今天的社會皆不合適。若繼續保留在平台而不加解釋,是不負責任。日後重新上架,將加入對電影當中歷史內容的討論。

1939年上映的《亂世佳人》中外皆是家傳戶曉,被譽為荷里活史上第四大最佳電影。此片長三個半小時的史詩式電影,改編自1936年女作家米切爾的同名小說《飄》,講述美國南部喬治亞州一個莊園主家庭在南北戰爭時期的家族興衰,深刻反映南部地主階級受戰火摧殘,家道中落卻依然堅毅不屈的時代精神,恰如美國南部的一部《紅樓夢》。當時大眾男神奇勒基寶擔綱男主角,配上了初試啼聲的慧雲李飾演女主角郝思嘉(Scarlett O'Hara),更是驚艷銀幕。

此鉅製甫上映已在全美刮起一片熱潮,迅即打破票房紀錄,更在當年奧斯卡頒獎台上囊括十項大獎而創下紀錄。然而如此經典的名作,為何竟在大半個世紀後成為爭議點?事實上電影描述南北戰爭前後南部莊園主家庭,無可避免觸及到黑奴問題。而原著《飄》中亦不斷為戰敗的南州奴隸主平反,又有歌頌3K黨的情節。儘管電影已將種族主義色彩盡量減低,但依然不乏對黑奴愚昧無知,甘於為奴,以襯托白人雍容華貴,英姿勃發的形象。

其中的爭議點,落於憑黑奴女僕角色媽咪(Mammy)的麥克丹尼爾(Hattie McDaniel)。麥克丹尼爾備受非裔社群責難,指其演出醜化黑人。而麥克丹尼爾本人事迹亦深刻反映美國種族歧視的慘況,由於當時南州仍然行種族隔離政策,麥克丹尼爾被拒出席當時於喬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舉行的首映禮,就算奇勒基寶威脅要杯葛出席,仍然不得要領。有趣的是有份在當天在首映活動打扮成莊園黑奴唱詩的小孩,為日後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

這更是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亂世佳人》劇照)

過於「政治正確」

就算麥克丹尼爾因其演出在當屆奧斯卡成為首名奪得最佳女配角的黑人,亦因當地的種族隔離政策而被迫與黑人男伴兩人在會堂角落分桌而坐。而麥克丹尼爾之後半個世紀再無非裔女性贏取任何奧斯卡獎項,直至胡比高拔(Whoopi Goldberg)於1990年方憑着《人鬼情未了》再次贏得最佳女配角。而麥克丹尼爾自此也被角色定型,只被分配演出女僕之類角色,跟因《亂世佳人》而在荷里活一炮而紅的慧雲李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喻。

由於麥克丹尼爾的膚色,其所贏得的奧斯卡獎座亦遭受與別不同的待遇。麥克丹尼爾於1952年因乳癌病逝,其安葬於荷里活墳場的遺願因其為黑人身份而被拒,連帶其奧斯卡獎座亦在其被法院點算遺產時被標為「無財產價值」。同片的監製賽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由於是白人,其獎座卻得到截然不同的命運,後來被天王巨星米高積遜以過百萬美元購下。不少白人演員的奧斯卡小金人獎座皆聲價十倍,成為拍賣會的寵兒。

相反麥克丹尼爾的獎座輾轉歸到華盛頓侯活大學(Howard University)收藏,卻在多年後下落不明,箇中原因更撲朔迷離。1955年阿拉巴馬州非裔女子帕克斯(Rosa Parks)拒絕在巴士上讓座白人,公然違抗種族隔離政策,觸發一場波瀾壯闊的公民抗命民權運動,更冒起了多年前仍在《亂世佳人》首映活動打扮成莊園黑奴唱詩的馬丁路德金。有傳在當年民權運動最高峰時,侯活大學校內有學生怒將被視為醜化黑人的麥克丹尼爾獎座丟到波多馬克河河底。

不論真相為何,《亂世佳人》及其女配角麥克丹尼爾,以及其獎座間錯綜複雜的因緣,都跟美國非裔自南北戰爭以來,受盡歧視的屈辱及爭取平權的歷程密不可分。就算到了2020年當新一浪平權運動之火再次燃起時,《亂世佳人》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成為爭議,根本並不出奇。然而《亂世佳人》及其原著《飄》有當年的時代背景,其南部白人的視角亦是一種忠誠的歷史陳述方式,因此有人批評下架做法過於「政治正確」猶如文化大革命,原因亦可理解。

(《亂世佳人》劇照)

種族平權燃至各界

不過此次HBO Max將《亂世佳人》下架,目的其非完全禁絕此部經典,而是為了加入對電影當中歷史內容的討論,亦可加入黑人的觀點及南州奴隸制的脈絡,對於教育公眾而言亦無不可。在任何現代文明的社會,不論是奴隸制如此不道德,歷史早有定論的章節,也理應開放予公眾自由討論。若因其曾對某族群受到莫大苦難,傷害了其感情和尊嚴,便禁絕其作品及討論,勢將窒礙社會思辨的能力及批判的空間,此無疑是矯枉過正的審查。

此場平權運動除了燃燒到文化界,令《亂世佳人》暫時下架外,也令Google在其程式中禁用「blacklist」字句,更蔓延到西方各地塗鴉、破壞、拉倒與種族主義有關的歷史人物銅像。除了英國布里斯托的黑奴商販科爾斯頓(Edward Colston)銅像如麥克丹尼爾的獎座般被丟進水裏前,已在當地引起過多年的爭議外,不少名人如探險家哥倫布、英國首相邱吉爾,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甚至印度聖雄甘地亦遭塗鴉或損毀,更令保守派大為反彈。

無疑以上的歷史名人生前不乏種族主義的言論或行徑,哥倫布殖民美洲過程中更殺害及奴役大量原住民,為之帶來莫大苦難。但量度歷史人物亦不可能只用是否種族主義者作惟一標準,其中必然有功有過,根本難以用只有弊沒有任何利,一刀切論斷任何歷史事件或人物。正如《亂世佳人》既有其歌頌南州、貶抑黑人的黑暗面,但亦帶來奇勒基寶和慧雲李一對金童玉女、首名奪得奧斯卡的黑人麥克丹尼爾、祖輩美好集體回憶以及荷里活黃金時代的永恆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