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滙豐成為香港縮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一(3日),滙豐控股公司(0005)公布今年上半年業績,盈利按年倒退65%,比市場最差的預期還要差,結果積弱多時的股價再度崩潰,當天盤中一度跌穿33元這個經典「海嘯價」,收市報33.4元,成為城中熱話。自金融海嘯後,滙豐的神話日漸失色,但仍然有不少老一代港人或是自稱「保守」的港人前仆後繼地將資金投入這間公司。一直要到今年,滙控一方面因為歐洲的疫情被英倫銀行「建議」而決定今年不派息外,另一方面又捲入中美角力當中陷入「左右不是人」的困局,致使其僅存的一點光環也失色,不少港人終於驚醒一個道理:滙豐並不是永恆。

滙控股價近年表現平平,表現比恒生指數整體還要差,因為「跑輸大市」而被嘲笑為「跑不動的大象」。但無論其表現如何差,總是有些人對它不離不棄。當中有些老股東持股多年,不追求回報只求收息,也有一些自稱「保守」的投資者每看到滙控跌穿某價位便想趁「低」吸納。然而,殊不知以為再怎麼差也會派息的匯控竟然不派息、以為是低位的價位結果是低處未算低、以為是「保守」的投資但風險卻一點也不低。最終滙控的走勢如一把把掌打下來,才令不少熱情支持者心淡。

由左右逢源到左右為難

更嚴重的是,滙控的問題不只是短期的經濟下行,而是其已捲入了中美這場曠日持久的世紀角力中。按去年的業績而言,滙控九成的利潤來自於亞洲地區,尤其是大中華地區,但其總部卻設於英國。本來滙控以此為豪,認為自己是溝通中西的橋樑,標榜自己是面向世界的國際銀行。然而,從被指責在華為孟晚舟事件中「出賣」資料給美國,以及因表態支持《港區國安法》被美方警告,反映了滙控本來一直自豪的「左右逢源」政策已漸漸在地緣局勢下變成「左右為難」的「負資產」。一方面,在盈利上它離不開大中華地區,但其受到美、英等國家把持的現實也令中國很可能對其有所顧忌。另一方面,最近滙控被問及是否考慮遷冊香港時,主席又再否認。可以預期滙控還可能繼續在中美之間的泥漿摔角受到更大傷害。

滙控如何發展最終得由其管理層所決定,他們需要向股東負起責任。但滙豐的故事對港人也是一個深具教訓的故事。如果說滙豐銀行及後來的匯豐控股公司是香港自開埠以來的品牌公司,絕不為過。滙豐的輝煌曾經成為香港的象徵,甚至一度成為很多港人「信仰」的一部分。很多港人都曾經有種迷信認為「滙豐不會倒」,「買滙豐準不會錯」,「滙豐倒香港也要倒了」,認為滙豐的股票就像美債一樣穩固。然而,現實說明並沒有東西是永恆的。世界的變化巨大,過去的成功不代表將來的成功,沒有一所企業能有底氣說自己可以永遠不倒。只依靠「食老本」不足為繼,只有具有「危機意識」不斷追求改革,創新才能在一波又一波的變革中生存下來。

滙豐是香港的縮影?

香港政府、社會精英,至廣大中產代表過去一直「過度自信」,對於香港的「老本」過於着迷,以為無論發生什麼事,香港有太多優勢,輕視產業改革、重構經濟成長動力、強化公平正義的社會經濟資源再分配等深層次問題的改革。政府過去談起經濟改革總是漫不經心,承繼自殖民時代的新自由主義迷思揮之不去,認為政府只是經濟看守人,「少做少錯」。社會同樣有這種迷信,認為香港已足夠富足,不需要進行經濟改革。去年爆發反修例示威之時,竟然有人認為香港的地位牢不可破,中國不可能沒有了香港,繼而過份自信地提出了以「攬炒」香港威脅中國的奇想。

某程度而言,滙豐有點像香港的縮影,同樣夾在中西角力之間。但無論是香港或是滙豐,一時的失落或「左右為難」並不代表永遠的失敗,視乎夾在其中的人是否能駕馭挑戰,化危為機。但當大部分人沉醉於自我滿足,認為「食老本」無須改革之時,甚至嘲笑他人是「危言聳聽」,豈不正是杜牧筆下的「商女不知忘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那麼,香港距離成為下一個滙豐又有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