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海外醫生來港 到底還要研究多久?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施政報告》發表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答問會中提及本港醫生不足,並稱會積極研究放寬海外醫生來港門檻。然而,這個議題的研究和爭議存在多年,《施政報告》對此卻建議隻字未提,難言可見當局已有決心推翻既得利益,設法紓緩醫療系統的壓力,急巿民所急。

自由黨張宇人要求引入海外醫生。(鄭子峰攝)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的答問會表示,目前衞生署的兒科醫生不足,或令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錯過評估的黃金時間,故當局會認真研究放寬海外醫生到港執業,對象主要為海外受訓港人或港人二代。醫委會委員雖然認為建議有討論空間,但亦表明方案必須保持醫生的水平。

香港人口急速老化,相信任何使用過公營醫療系統的市民,都會感受到本港醫生嚴重短缺的痛苦。2019年,本港的人均醫生比例為每1,000人有兩名醫生,數字不但位列亞洲先進地方最低之列,亦僅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 (OECD)的六成。據立法會的資料,在2019至20年度,醫管局的醫生短缺累計人數約為260人,而同期的全職醫生流失率為5.4%,相當於322名全職醫生。醫療人手不足最直接的影響,便是公營醫療服務的輪候人數上升,不僅令公營醫療服務的輪候人數和時間上升,亦間接增加發生醫療事故的機會。

儘管特首在答問會強調「我亦有這個決心這場仗要打」,但在本港政治語境裡,「積極研究」大多都是重複既完成的步驟,以「拖字訣」應對各方壓力。早在2018至19年會期,立法會已就引入海外醫生爭議作研究,評估新加坡和澳洲的政策和成效。如今特首重提認真研究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到底是因過去研究不夠「認真」要推倒重來,還是害怕得罪既得利益集團,相信只有她才心知肚明。

誠然放寬外地醫生執業爭議不小。支持者認為,引入海外醫生不但可即時紓緩人手短缺,改善醫療服務質素,同時亦可讓病人有更多醫療服務選擇,增加行業競爭,從而降低收費;反對者則質疑,海外醫生不但未必可提升服務水平,反而更有機會降低醫療質素,同時亦或會產生語言及文化隔閡,未能與病人有效溝通。但從上述數據可見,本港醫生數目少於其他先進國家是客觀事實,奈何訓練本地專科醫生動輒十年,遠水難救近火。故該問不是引進與否,而是如何確保其醫術水平能與本港接軌。

如同「01觀點」過往指出,港府可參照新加坡的做法,訂立高質素院校畢業生的豁免名單,擇優而取,以確保海外受訓醫生的服務質素之餘,亦能舒緩醫護不足的壓力,解決百姓的燃眉之急。本港公營醫療體系千瘡百孔早是不爭事實,是次特首僅在提問會上提及海外醫生,而沒有在《施政報告》作出明確承諾,難免令人懷疑最終又會像其他政策那樣陷入「無限研究」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