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陳茂波應該與81歲麥婆婆談一談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深水埗鴨寮街公廁周三(17日)一名清潔女工遇襲,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遇襲的81歲麥婆婆翌日出院後仍負傷繼續工作,並向《香港01》記者透露其一人肩負兩份工作,每日上班逾12.5時。麥婆婆患有白內障,丈夫於20多年前離世,目前正與六旬女兒同住。她拒絕領取綜援,因盼能夠自力更新。

麥婆婆的事件讓我們反思,到底尚有多少像她一樣的基層,每日在艱苦而漫長的工作當中掙扎求存?81歲的婆婆被迫每日工作逾12小時,甚至在遇襲時候,她白內障的眼睛根本連兇徒長相也不能看清。遇襲之後她連稍事休息的時間也未能得到,翌日便需繼續上班以免「手停口停」。

仇栩欣指婆婆遇襲後跌坐地上,「個頭腫咗雞蛋咁」。(仇栩欣Facebook專頁圖片)

負面標籤難解 綜援不能了事

綜援制度本為生活艱苦的基層而設,相信若現年81歲、患有眼疾的麥婆婆前往申請綜援,也不會有人微言。但社會對「綜援」始終有負面印象,不少人認為這不是自力更新,而是「攤大手板」領取援助。麥婆婆的事例正好讓我們看見,綜援制度正在嚇退基層,而非主動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香港教育大學講座教授周基利在2020年曾就現有福利政策的負面標籤進行研究,他以面談方式訪問了3299名60歲或以上的長者,發現合資格的長者當中,仍有逾一成人沒有申請長者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研究發現不止是申請人本身為申請福利金而感到自卑,而是連申請人的身邊人,以至申請的過程期間都令申請人感到恥辱。政府官員多番強調綜援制度已足夠幫助基層,不斷要求社會不要標籤、不要歧視,但為什麼仍改變不了現狀,以致出現麥婆婆這類例子?

麥婆婆的事件讓我們反思,到底尚有多少像她一樣的基層,每日在艱苦而漫長的工作當中掙扎求存?(資料圖片/余睿菁攝)

81歲仍須上班 港人何時可退休?

歸根結柢,市民更需要的是退休保障。居廟堂之高的官員或許以為綜援與退休保障差不多,但兩者其實代表對勞動價值以至資源分配截然不同的觀念:退休保障的背後精神是市民工作半生後應該安享晚年,那是他們應得、社會應該給予他們的資源。而綜援設有入息審查正好說明,政府認為那是因為市民貧窮,生計成問題,所以才伸出援手。

麥婆婆今年81歲,活過退休年齡依然無法退休,她的身影也代表着為數不少的港人,教我們不得不反思香港退休保障制度的不濟。首先是大半生勞碌工作,但薪水往往微薄,應付三餐及住屋支出已經吃力。加上本港缺乏完整退休保障政策,綜援制度「養懶人」的污名使基層卻步,即使長者合資格並願意申請高額長者生活津貼,他們每月仍然只得3,815元.若然基層長者要有尊嚴地度過晚年,不工作的話可以怎麼辦呢?根據統計署的勞動人口統計資料,65歲以上的工作人口正在按年增加,從2018年初的13.7萬人,上升至去年底的接近17萬人,統計數字已說明了一切。

《財政預算案》將於下周三(24日)公布,不少消息已指出政府今年大「收水」,多項往常的社福措施如綜援雙糧等都不會落實。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除了要看財務報表,也要多看貧苦基層的艱難生活,逆境之下基層仍然不願申請綜援,退休之年依然被迫上班,基層正需要政府支援之際,政府更不應該以財赤為由對應該用於基層的撥款錙銖必較——更何況庫房坐擁8000億儲備,絕非無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