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劃一勞工假、銀行假 可創勞資雙贏

撰文:王証恆
出版:更新:

在聖誕假期間,相信不少市民都能放下工作重擔,外出玩樂,在家共敘天倫。然而,正值普天同慶之際,不少市民仍須埋首工作,看着日曆上的紅字暗自嘆息。據2011年統計處數據,仍有約30.9%僱員放勞工假,其日數只有12日,比17日的公眾假期(俗稱銀行假)足足少5日。社會已就統一勞工假與銀行假有多番討論,港府應積極回應,盡快落實。

職工盟轄下七個工會,宣布組成集體談判組,主力與資方談判爭取劃一17天勞工假。(余秋婷攝)

本港假期制度「一港兩制」,原於上世紀50、6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但勞工階層卻無法定假期保障,就算是初一、中秋等「大時大節」,也只能放無薪假,為保障藍領階級權益,港府在1961年,才立法定下6日有薪法定假期。在1999年,經多番討論後,法定勞工假期增至12日;然而,仍是比1967年定下的17日公眾假期少5日。當年勞工假未能與公眾假期看齊,是政府與商界妥協的結果;但法定假期立法至今逾50載,勞工假、公眾假期仍存在5日之差,實令市民大眾難以接受。

香港已非工業社會 休假制度未合時宜

公眾假期、勞工假遲遲未能看齊,主因是商界擔心會增加營商成本。但香港已非昔日的工業社會,為配合工業發展而設計的勞工假期制度,明顯不合時宜。且就算將公眾假期、勞工假期統一為17天,對商界來說可能是利多於弊。

一方面,現時香港勞資關係難言理想,主因之一是香港工時之長冠絕全球,打工仔每個工作天都要長時間面對高壓的工作環境,難免產生怨懟,認為僱主不體諒員工,除影響勞資關係,更恐影響僱員士氣、拖低生產力。

若商界願釋出善意,接納將公眾假期與勞工假期看齊,應可為打工仔紓減一定的工作壓力,以達改善勞資關係之效。畢竟,就算將兩個假期統一,有關僱主的付出未必太多,按瑞銀在2015年的研究指,香港人每年工作時數高達2606小時,若勞工假期由12日,與公眾假期看齊至17日,只是相差五個工作天,以每天工作10小時計算,亦僅涉及50小時的工時,即港人每年平均工作時數不足2%,只要適當調度人手與工作安排,兩個假期統一未必對營商構成太大負擔。

另一方面,商界現時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旅客數量減少,影響消費市道,解決方法之一是刺激內需,以帶動消費。現時,約有140萬只能放勞工假的打工仔,在5日公眾假期仍須上班工作,縱想消費亦苦無假期。若全民都能享有17日公眾假期,意味將釋放更多本地消費潛力,為提振消費零售市道,注入新能量。

劃一假期並非零和 勞資雙方皆有所得

事實上,以假期帶動本地消費的做法,在外地屢有事例,就如去年南韓經濟在爆發中東呼吸綜合症受創後,政府就決定增加一天光復節假期,以刺激內需。因此,增加法定假期,商界也可從中得利。

香港普羅市民盼公眾假期、勞工假期統一為17天,已逾40載。商界應明白,劃一假期並非勞資之間的零和遊戲,而是可從中謀求雙贏。社會上亦曾提及一些中間落墨方案,在保障勞方利益之餘,亦設法減緩對商界的衝擊,如上屆特首選舉,商界出身的候選人唐英年,便曾提出每一年遞增一天勞工假,在五年內統一公眾假期與勞工假期至17天,讓商界特別是中小企有充裕時間應對。現屆政府以至參選下屆特首的候選人,應對此積極回應,提出將公眾假期、勞工假期統一的具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