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防疫措施應成比例 健康資訊亦須互通互認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五(21日)廣州市荔灣區發現一例新冠肺炎印度變異株確診個案,衛生署隨即在周六下午的疫情記者會宣布於翌日將廣東省列為「中風險地區」,並且暫停廣東省範圍的「回港易」單向通關計畫,然而不足六小時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又在晚上十時半發新聞稿,指「中風險地區」由廣東省收窄至確診大廈,而廣東省並未被列為「中風險地區」,「回港易」計劃的安排會暫時維持不變。港府此番朝令夕改,反映了其在公共衛生風險及防疫措施比例劃定標準上的不清楚與混亂之處,也折射出香港政府與內地防疫資訊溝通渠道的不足。

香港去年二月封關以來,中港探親、商務等交流備受影響,政府遂於2020年11月推出「回港易」計劃。只要澳門、廣東疫情平穩,而兩地的香港居民又未曾於14日內到訪其他省市,即可持三日內有效的核酸證明,回港免隔離。截至4月26日,已有超過13.5萬的香港居民透過「回港易」計劃回港,可見此一計劃大致運作良好。有見及此,香港政府後來將「回港易」範圍擴大至內地所有省市,容許內地任何非中、高風險地區香港居民均可持三日內有效的核酸證明免隔離回港。

廣州市荔灣區有一宗新冠病毒本地確診個案。(央廣網)

內地出行容易 「回港易」卻不易

不過,這個進階版的「回港易」自4月29日開放以來卻是頻生事故。先是5月初遼寧營口及安徽六安發現本土個案,香港政府即暫停這兩個省份的「回港易」計劃;到上周廣州發現本地個案後,政府又於次日暫停廣東省的回港易計劃,終引發港府防疫措施與風險管控不成比例的質疑。

相對於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內地省市來說,港府在發現一例確診個案後立刻觸發熔斷機制,難免讓人質疑有違「回港易」計劃平衡防疫與交流需求的初衷。內地本來就有通過個人「健康碼」和高、中、低風險區的劃分,以平衡公眾出行和疫情追蹤的需要,讓居民在可控風險下繼續自由地進行商務訪談、旅遊探親等,甚至讓今年「五一」假期的旅遊人次較疫情前同期多出3.2%,良好地平衡了民生經濟與防疫衛生需要。

新华社照片,营口(辽宁),自从发现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多个小区进行封闭管理,涉及居民数万人。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新华社)

陸港標準不一 香港不成比例

翻查內地政府公示的全國疫情中、高風險區名單,可以發現其風險區的劃定幾乎都具體到某個小區或某個村,甚至具體的某一棟樓為範圍。以五月初遼寧營口市出現的確診群組為例,中風險區也不是營口整個市,而是營口市當中幾個特定的小區。因此即使某區出現一例感染,也不會觸發封一整座城、甚至一整個省的不成比例的擾民防疫措施。

回看香港,無論是此前遼寧、安徽暫停適用「回港易」,抑或當初因為廣州單一病例封鎖整個廣東省返港人員的安排,其實都沒有參照內地對風險區的劃分。內地只是將出現疫情省市的具體街道、小區列為中風險區,而香港的「回港易」公示則直接將整個省列為中風險區。範圍相差十分之大,對民生經濟的影響,對防疫和交流的平衡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資訊欠缺互通 阻礙通關恢復

進一步看,此次事件可能也跟兩地防疫資訊互通不夠有關。內地各處的「健康碼」基本互通、無需個人另行申報,通過「健康碼」顏色即可知道此人過去外遊紀錄有多大風險,至於澳門的「澳門健康碼」亦早在去年五月已經跟廣東的「粵康碼」互通,使得人員可以更順暢地流動。

反觀香港與內地、澳門之間至今都未有達致類似的「健康碼」互通互認,經「回港易」返港人員仍需另外申報外遊紀錄再做轉換,在這種情況下「回港易」計劃自然會問題連連,更不用說未來面向所有內地訪客的「來港易」計劃及雙向通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