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發文批遊戲後急刪 折射市場改革的節奏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國監管浪潮又再引起新風波。本周二(3日)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發文批評電子遊戲尤如「精神鴉片」,對社會的危害愈來化大。該文刊出後,市場恐懼內地當局的監管政策會強化對遊戲平台產業的監管和打擊,中港股市相關的股票被大拋售,其中恒指重磅股騰訊於早市更一度跌超過10%。然而,午後文章突被刪除,實在有不少耐人尋味之處。

《經濟參考報》原本刊出的文章強調沉迷網絡遊戲對未成年人身心兩面都有負面影響,應強化和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並加重對違規的處罰。文章點名了騰訊等著名內地遊戲平台,指它們營利其豐,應負更大的社會責任。

政策有跡可依 文章本無新意

細考內地相關的政策,這篇文章只是貫徹了內地一直以來對遊戲平台的立場,原則並非新政策。內地早於2017年至2018年間已提出要打擊青少年及未成年人沉迷電子遊戲問題。因此,這次《經濟參考報》發文的內容其實只是貫徹一直以來的政策方向。在用字衍詞上,以往官媒也曾用過「電子海洛英」、「精神毒藥」、「精神鴉片」等詞去形容沉迷問題,其嚴厲程度其實也差不多。

官媒《經濟參考報》發表文章《「精神鴉片」竟長成數千億產業》。(經濟參考報)

再者,新的發文也沒有提及新的監管方法和領域。由當初提出監管問題開始,監管的目標只是限定在未成年人(尤其是學生)上,成年人並不受所限。新的文章並沒有擴充監管範圍,內容其實並無新意。而措施方面,文章所建議的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時間,實名登入等等其實都是早已在執行的措施。雖然有指這些措施執行時有漏洞,坊間有方法繞過監管,但這勉強只能說文章提醒了要完善已有監管的漏洞,這些本質上都非什麼新政。

市場脆弱不得不顧及

《經濟參考報》的發文並非什麼重大政策公布,只是重復了早已有的遊戲監管的政策方向,本不應有多大問題。既然如此,那文章在午後突然被刪,其原因很可能並非是文章內容有錯,而是選錯了時機和方式罷了。

騰訊首季遊戲收入佔總收入五成。(路透社)

要知道,上周中港股市才因為教育股等一系列中央的監管鐵拳連續出擊而遭到大規模的拋售,引發外資對中國企業的信心危機。結果得新華社得連夜發文表明開放之路不改,也傳出證監會連夜會見外資投行高層作解釋。市場在經歷過拋售潮之後,信心仍然疲軟。

在資本市場欠缺信心之時,高調發文本已是非常敏感的事情,要小心處理。更何況文章內容其實並無新事,政策本身已推行了數年之久,根本沒有迫切需要在此時出文再次打擊市場信心。文章既無迫切性,亦無重要性,卻對市場有頗大的干擾和破壞性,顯然此刻發行並非什麼明智之舉。就在同日下午,另一官媒《中國新聞網》在微博便發表評論為問題再降溫,稱把責任完全推給學校、遊戲廠商或孩子監護人的任何一方都是不道德的。這種近乎180度「彈弓手」的操作,也充份反映到當局意識到問題所在,避免再次惡化成上周的情況。

最近,監管機構在處理改革問題時常令人市場重大的震盪,值得當局注意。這當然不是說要無止境地迎合企業和資本的要求而放棄有意義的改革,然而,這些現象也確實反映了改革與市場的溝通不足,監管方在進行公布與執行改革時,不得做好溝通工作避免不必要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