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香港北發展的六點建議|于品海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不少人認爲香港需要另一個麥理浩,因爲他曾經爲香港發展和建設樹立了榜樣,新市鎮全面發展就是他的傑作;亦有人認爲香港需要一位李光耀,他讓新加坡人能够居者有其屋,從沒有聽聞新加坡會因爲居住發生爭吵,更沒有人擔心樓價負擔不起。這些討論反映香港人是如何渴望解决居住困難,對政府的怨言亦多集中於此。建制派對今年的施政報告大加贊許,更多人宣稱政府吸取了他們的建議,看來大家對政府能够改變思路、大刀闊斧解決居住問題頗感認同。

香港人心思變,這是不爭的事實,住房是其中最大的社會共識,不論藍黃。這一次施政報告扭轉了多年來政府不願意觸碰新界土地權益的弊病——幾年前提出大嶼山東部填海,耗費數千億,耗時十多年,亦忌諱打新界土地的主意,這一次至少在精神上邁出了第一步。社會也普遍支持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策略,它讓大家感覺到變化終於到來,但不少人在認同的同時却質疑政府的執行力,他們甚至想像不到在有生之年可以入住新屋,享用新設施。一些年輕人甚至提出,就算要等二十年都可以,只要不再爛尾就大幸了。

全面發展新界北是《香港01》多年的倡議,施政報告在概念層面認同將新界北部發展爲香港的第二極,我們表示贊許。這項倡議的主題包括:開拓土地,强化居住、産業、公共服務設施的供應,在港島北、九龍區之外建設另一個中心區,支撑整個新界北的全面發展;徹底改善香港人的居住環境,包括解决就業,交通,醫療,教育的供給,提升香港人的生活品質,真正滿足香港人對優質生活的嚮往;全面與內地,特別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尤其要與深圳融合,讓香港經濟發展走上一條高産值新路,讓香港人的收入能够顯著提升。

今年的施政報告扭轉了多年來政府不願意觸碰新界土地權益的弊病,在管治思維革新上邁出了第一步。(資料圖片)

改革不能只想着「較徹底」

新界北是一個曾經被遺忘的地方,可能香港的文官很害怕與鄉紳們打交道,總覺得犯不着觸碰這片區域的土地。結果是深圳高樓林立,新界北却有不少荒郊野嶺。施政報告將「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擺在了桌上,展現了新思維,但我們見到的還是「願景」而已,因爲推動發展所需的政策環境依然欠奉,甚至在施政報告的字裏行間依然感受到各種礙手礙脚的憂慮。對此,我粗略提出六點意見。

首先,施政報告認爲政府有足够土地爲市民在十年內提供接近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提出「「北部都會區」」之前的「數字略高」。如此全面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卻在房屋供應上只做到「數字略高」是匪夷所思。政府很誠實,因爲在一份看似振奮人心的施政報告裏,特首只追求「較徹底地解决香港市民『住』的問題」,一個「較」字將所有壓力都卸掉,更暴露了政府對前景並不如建制派樂觀。相對於中共在脫貧議題上的「一個不能少」,特區政府的決心是不足的。這是人的問題還是制度問題?我認爲是人的問題,反映一部分人思維與行事墨守成規,未能識變從宜,缺乏政治魄力。用香港這一制無法與內地制度的效率相比較作推搪之辭,更是狡辯。

在反修例騷亂的早期,香港治安部門以及管治團隊進退失據,在戰略和戰術層面都無法展現執法决心,更無法引導社會及早認識示威是如何逐步變化爲惡劣暴力違法行爲,一直到《港區國安法》出台,官員們才意識到暴力事件早就達到國家安全層次。《香港01》認爲,疫情、暴力事件、劏房都必須「徹底」解决,只有這樣,香港才能翻過新的一頁。如果政府真心實意提出發展新界北,就不應該只抱持「較徹底」的態度,而是應該展現足够魄力,把握這次機會徹底改變新界北土地格局,全面從制度上扭轉住房供應的結構性桎梏,全面解決香港的住房問題,讓香港聚焦發展,而不是繼續爲基本居住權而煩惱。

重拾土地主導權是應有之義

其次,除了提出土地的規劃整合,收回私人擁有土地作濕地保育,全面擴展交通網絡之外,在政府如何增加可發展公營房屋用地方面,施政報告欲言又止。它一方面提出修改祖堂地法例,讓該類土地擁有者更容易處理産權轉讓,但並沒有提出政府將如何獲得這些土地,讓解决居住問題得到切實保證。就算在回收棕地上,施政報告只是提出「超過一半的棕地已納入多個發展項目內」,但這些將會是私人發展回收還是爲興建公營房屋而回收,報告避重就輕。施政報告指出「預計政府未來幾年收回的土地將高達700公頃」,但它們是否屬早已規劃的部分,不會增加住房供應,還是屬於政府一直强調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要依靠私營發展商爲政府提供公營房屋的土地?

政府必須認清,在土地供應上如果不改變思維,繼續依靠地産商的「積極性」,對解除市民住屋桎梏於事無補。官員們是否還沒有從勾地表的經驗中學到任何教訓?地産商只會在商言商,讓他們主導公營房屋的土地供應根本不會改變現時的供應短缺局面。政府本來就是香港土地增量的唯一供應方,所有可供發展的土地,特別是農地,本來就是任何大型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儲備。香港今天的土地困局就是因爲政府意識不到自己的政策導致社會功能本末倒置。這種結果既造成公營房屋短缺,也讓私營住房市場失去有序供應的條件,樓價過高,對地産商亦非有利的營商環境,估計他們亦知道殺雞取卵的壞處。

新界祖堂地如何釋放發展,是現時社會上一個關注點。(資料圖片)

設立香港北發展領導委員會

第三,如此龐大的發展策略,顯然需要政府在組織層面給予支撐,保證計劃能够完成,但施政報告對此只是給了一些「抛磚引玉」的意見。根據傳統政治倫理,這一任政府將於明年六月底結束,將決策留給下一任,好像是文明的做法,但對急於解决居住困難的市民,一天都嫌多。試問,如果是國家安全問題,中央政府會否讓你只提出意見,等下一任政府處理?其實,香港住房困局是任何一任政府施政都必須面對的,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如果大家只着重政治禮儀,那是一種虛僞,更違背官員們應有的從政初心。

其實,只要多看看別人如何處理大規模的新城建設,就知道問題並不難解決。國家在過去幾十年爲了推動區域發展,便嘗試了很多模式,大多數都很成功,深圳和浦東都是值得學習的案例,爲什麽我們不能够大膽模仿?上海爲了推動浦東開發,設置了浦東新區,這是中國首個副省級市轄區,在此之前,先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香港也可設立「香港北發展領導委員會」,特首兼任主任,直接領導,財政司和政務司兼任副主任,發展局局長作爲秘書長,下設專責副秘書長,一個負責制度改革,另一個推動收地和建設。只有從制度上展現決心,由特首赤膊上陣,整個政府團隊以此爲核心來推動,社會才會相信計劃不是空談。

香港政府在城市規劃和建設審批上效率極低,與香港公務員體系歷史上被譽爲最專業的說法大相徑庭,是否能夠高效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將是公務員團隊本質的試金石。要成功建設「北部都會區」,必須先改革城市規劃、土地更改屬性、補地價等相關制度,不然建設將寸步難行。施政報告宣示特首要求發展局「更徹底、更全面檢視現行城規、環境影響評估、收地和道路工程的相關法定程序以及行政安排」,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究竟過程需時多久以及如何推進及完成,同樣考驗着政府的效率,施政報告預期的時間顯然不如人意,希望政府能够更大膽推進這方面的流程改革。

是否能夠高效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將是香港公務員團隊本質的試金石。(資料圖片)

善用發債工具投資美好生活

第四,設立專責的「香港北部都會區土地基金」,由政府財政劃撥2000億港元作爲第一期收購土地和發展基礎設施,同時籌備發行「北部都會區」債券,不少於3000億,作爲補助土地基金的中長期需要。基金應積極邀請國家主權基金參與認購,同時面對市民發行,讓整個社會與國家有並肩同行,一起推動香港回歸後第一次全面土地改革的意涵,而且是爲了香港的中長期發展和香港人過上美好生活而投資。

第五,檢討香港的農業政策,明確提出對農業和新界的定位,在這一次全面大改革中重新制定針對新界的政策。農業對香港經濟無足輕重,但從歷史文化角度,小部分新界原居民對農業依然有所依賴,是生活一部分。從環境視角,一些年輕人對生態農業也有想像。政府必須綜合考慮土地、居住、生態、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爲不同需求提供空間,但這應該是在解決民生和經濟發展大議題的前提下,以及從實事求是而不是借題發揮的角度去理解。就以農業爲例,如果社會有足够農業經營需求,政府應該制定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農業戰略與政策,包括要求以高端農業爲基礎,更不可能是借農業之名,作囤地之事。

農地顧名思義是針對農業用途,不是用做劏車場、建築材料存放場或廢物處理場,一旦農地被移作他用,政府就應該嚴格執法,而不是袖手旁觀。只有香港政府才具備法定權力將農地改做其他用途,政府應該保護土地屬性的法律尊嚴,而不是讓農地擁有者胡亂更改土地用途以謀取額外利益。政府長時期對新界土地管理顧左右而言他,讓情况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這一次依然故我,無法通過「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重新主導香港的農地供應,情況必然激化,既滿足不了住房需要,計劃亦很可能胎死腹中,更會將政府的信用徹底消滅,這種結果香港社會無法承受。

要成爲宜居城市,就必須讓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可以與深圳、新加坡比擬。(資料圖片)

提升居住面積實現真正宜居

第六,「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定義爲建設宜居城市,宜居不應該是人均居住面積小過25平方米的狹小居住環境,亦不會是今天的公屋,更不會是指劏房。當施政報告如此重視綠水青山,在「北部都會區」增加建設多個濕地保護公園,甚至爲此而收回無數私人擁有土地,就不能忽略宜居也包括市民家居環境。最近中聯辦不少官員走進香港人的家裏,發現居住環境如此惡劣,講出「耳聞不如目見」,大家當然不覺得奇怪,因爲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當一個家沒有客廳或飯廳,小孩子連書桌都沒有,更不要說年輕家庭成員毫無隱私,這絕對不是宜居。要成爲宜居城市,就必須從公營房屋開始,讓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可以與深圳、新加坡比擬,這是宜居的第一步。在此之上,全面改善社區設施,不論是醫療、親子、養老,都應該全新規劃,而且是採取激進的態度,用只爭朝夕的手段去推動。只有當家居、社區的環境改善,才能匹配上「北部都會區」的生態環境改善,宜居城市的目標才可能達到。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實現治理與發展的轉折點,是香港經濟和社會模式發生範式轉移的起點,甚至是香港進入一個全新世紀的開始,必須重視,必須做好,絕不言敗。既然如此,決不能紙上談兵,更不可以言而不行。香港政府既然走出了這一步,無論是政府官員意識到改革不能再回避,還是因爲中央政府的壓力,都應該全面和真心實意去推動這一次改革。根據施政報告的規劃,香港「北部都會區」應該是媲美美國的硅谷(矽谷),希望通過創科發展支撑起經濟價值,與身處港島北的金融中心遙相呼應。這是一個宏偉的計劃,也是艱巨的改革,香港不只是需要這樣的願景,還需要通過願景的實現,還香港市民應有的生活尊嚴,還香港年輕一代美好的未來,這才是香港長治久安的基礎,亦應該讓「北部都會區」成爲香港人再一次發揮獅子山精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