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共歷史決議.二|香港要走自己的「現代化新路」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會議提出了中國如何「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他在《求是》雜誌發表的講話記錄裏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這句話所包含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如何啟示香港的轉型與改革,以及啟動香港的現代化2.0。

慣於用偏見看待中共的人會輕易假設習近平上述話語只是延續過去對西方以及資本主義的批評,不會深究其時代意義,但這句話的現實性無法否認,因為中國確實走出了不一樣的現代化道路,而它對西方及資本主義的批評早就被現狀所證實。

對中共來說,不管是現代化的目標,還是共同富裕的願景,都必須立足於中國的基本國情,實事求是,避免重蹈歷史錯誤和覆轍。(美聯社)

共產主義及蘇聯的崛起與美國和歐洲發生經濟大蕭條有着緊密的聯動關係,二戰更是證明資本主義以及西方式民主並沒有消除歐洲持續的戰亂。二戰之後的蘇聯強勢恢復了經濟,1957年甚至首先發射了人類第一個人造衛星Sputnik,奠定了當時在科技上的領先,冷戰也是在如此背景下打響。很可惜,蘇聯的政治、經濟、社會治理後來都走上了錯誤道路,為最後的解體自掘陷阱。繼承了社會主義的中共卻沒有緊隨其後,反而自我推動了改革,開創了當代最成功的現代化歷程。稍微年長的香港人都見證,甚至親歷了內地從以往「一窮二白」走到今天「財大氣粗」的變化,當中的落差是巨大的,但成就是舉世公認的,為習近平所說的「中國方案」提供了堅實內涵和權威性。

「西化等於現代化」抱殘守缺

現代化究竟是什麼,一直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焦點,卻從來達不到共識,除了物質豐盛的社會生活,其他方面都存在較大爭議。我們大多數人知道的現代化就是西方在過去一百多年的現代化,它確實是以資本為中心的、兩極分化的、物質主義的、而且是殖民主義和擴張主義的,是拋棄了落後國家的現代化形式。香港非常熟悉這樣的現代化,自身就是突出的案例。

物質除了奠定了現代化,亦鞏固了資本主義的正當性,同時讓民主制度變得權威。不少社會學家都不情願將資本主義和民主聯繫起來,總覺得有欠妥當,但在無意中,它們卻是一起造就了「現代」,現代文明被簡化為物質的文明,現代化的成功被定義為資本主義的成功,現代的就等同西方的,現代化與奉英美為圭臬的民主自由制度在政治論述中交叉使用。蘇聯曾經讓歐洲人視作社會發展典範,沙特阿拉伯與卡塔爾用財富打造了繁華城市,回歸之前的香港更是亞洲著名的摩登都會,但它們都不是西方定義的民主經濟體,因此亦不被認為是現代的。基於同樣認知,改革開放初期西方輿論大多對中國的現代化路徑持悲觀態度。

中共從建黨開始就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持批評態度,卻從來不被西方重視,這既是因為中國沒有話語權,更是中國自身的發展程度不足,無法賦予這種批評任何權威性,但當中共走出一條不同的現代化道路,這種批評就變得鏗鏘有力。然而,為什麼中央政府走上它認為更具科學性和公平性的另一條現代化道路,卻容許香港繼續在「現代化老路」上行走?

公平正義是新的檢驗標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中共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關鍵立論。物質豐富造就了現代化當然無可厚非,但物質是否就足以改變時代形態,定義其為現代的,卻日益受到質疑。特別是年輕人及知識份子,他們批評:暴發戶或許腰纏萬貫,但卻是沒有文化的草包,怎會是現代的?另一方面,在當今世界,成功的科技或文化創業者比富甲一方的地產商更受到社會尊重,他們又是如何與現代性連結起來?

習近平強調共同富裕,是對鄧小平讓部份人先富起來思想的重大修正,也是中共經濟改革和財富分配政策的一次重大轉向。(資料圖片)

物質已不是決定現代化的唯一標準,社會治理、法治、自由開放的人文環境、教育與社會道德水準,都逐步成為現代性的必然內涵,而資源配置的公平正義更成為近年國際社會對現代化認定的全新要求。這幾年,美國不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堅持社會資源必須合理分配,雖然在認識和方法上存在理論分歧。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為什麼逐漸被欣賞?就是因為中共為農村和邊遠地區推動了非常成功的脫貧政策,證明了它在公平正義上的「一個不能少」。

不少人認為內地沒有民主自由,所以不現代,這樣的論述以往很有市場,但美國權威民意機構持續多年的研究都指出中國人對國家治理的滿意度非常高,特別是年輕人,相反,美國的數據卻強差人意。既然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為什麼已經「當家作主」的人又會否定國家的治理,甚至想要推翻自己的政府?同樣地,為什麼在聲稱自由的國度,會有人民認為受到約束?這種矛盾現象讓西方民主自由是否能作為現代化程度的標準產生疑問。就用自由度來評價,歧視其他族裔、性別是否就是自由?讓不少人無法獲得較好的生活條件,這是否自由?學費高昂,部分人無法進入優質的高等學府,這又是否自由?很多人認為選舉制度證明了民主,但事實上總是有接近一半人不滿意結果,亦即是他們並沒有當家作主。既然如此,選舉又如何等同民主與自由?更無從以此為依據證明西方的民主自由是現代化的基礎或前提。

總體來說,香港是富裕的,但是否現代,卻言人人殊。香港高樓林立,紙醉金迷,然而,愈來愈多人意識到它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香港的物質豐富程度仍然優越於內地,但為什麼在獲得感上卻好像落後於內地,生活幸福指數以及消除貧困的成績也都不如內地?如果我們假設GDP是財富,香港的人均經濟總量是內地的四倍多,就算只是跟深圳比較,亦是它的一倍以上,但這不能夠說明兩地的生活品質差異。單憑居住面積而言,香港的人均數字正好與GDP的優越感倒過來,在收入的消費力方面,內地中產階層與香港亦是不遑多讓。內地政治環境確實不如香港開放,但長時期來回兩地的香港人不會感覺到生活的自由度有多少差異。

就現代化程度而言,直觀上兩地顯然不存在什麼差距。大家應該記得香港人曾經稱呼內地人「阿燦」,但不少內地人今天反過來叫香港人是「港燦」。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香港與內地可以「各美其美」

舊有的現代化道路曾經讓香港人過得安逸,大多數人的生活得到保證,但一旦社會貧富懸殊、騷亂頻生,質疑就會發生,「老路」的說服力也逐步消減、魅力不再。如果美國經濟不是增長乏力,社會衝突和貧窮、政治惡鬥與撕裂並非比比皆是,中國道路的崛起也只會是兩個國家「各行各路」。現在的情況是,連美國人都承認自己的民主制度出了問題,認為中國足以挑戰它掌控的國際秩序,威脅嚴重到要聯同盟友「圍堵」中國。這恰恰證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已經具備說服力和權威性。

那麼,這又是否表示,香港這一制根本不科學、不公平,而且做不到香港要維持的繁榮穩定和讓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其實,「殊途同歸」是人類社會的必然狀況,人與人之間雖然存在差異,但也脫離不了人性。多樣性並不等同衝突,「兩制」亦並非必然「各行各路」,甚至可以是互補的。現代化亦一樣,昨天成功不表示今天依然如此,香港以往的成功不等同內地必須採取香港模式才能現代化,西方的情況亦然。如果兩種路徑都持續成功,甚至是相互幫助,共同成功,不是更理想嗎?

「兩制」並非必然「各行各路」,如果兩種路徑都成功,而且是持續的,甚至是相互幫助,共同成功,不是更理想嗎?(資料圖片)

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內地膾炙人口,估計香港人聽到之後也會認同。既然是「一國兩制」,香港與內地所走的道路不一樣,但現代化的目標是一致的,就不會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在「一國」的前提下,「兩制」只應該是相互促進。當然,就算原意如此,亦無可避免發生一時的衝突和誤會,這就需要領導者用各種手段去糾正和化解。

西方資本主義今天遭遇的困難以及香港身處的混亂,並非中國的批評和崛起所導致,而是自己內在的制度缺陷沒有被修補的結果,這與蘇聯的情況是一樣的。將自己的失誤責任推卸給外部環境,甚至污蔑為別人的過錯,是政客的卑劣伎倆,完全站不住腳。香港這一制能否「各美其美」?這是當然的,但它不能用「躺平」的手段獲得,更不能持續走在「老路」上,而是要勇於走自己的「現代化新路」。

六中全會的《歷史決議》指出,中共如此注重總結歷史經驗和成就,是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做準備。在國內,中國夢、民族復興、初心使命、現代化都是同一指向:消滅貧窮、美好生活、文明與幸福,都是實實在在的樸素追求,既是物質的,亦是超越物質的。香港同樣可以制定自己的「歷史決議」,在檢討之前的成功和失敗的基礎上,謀劃自己的「現代化社會新征程」。這一次,香港應該針對資本主義的內在缺陷,去除資本主導、兩極分化、物質主義,用全新和樸素的視角看待香港這一制,更要借鑒內地的現代化路徑,用「美美與共」的態度反思「一國兩制」的進步意義,讓「港人治港」更上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