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周文港|務去「與病毒共存」心態 「動態清零」才是正道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早前表示,中國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清零政策逐漸成為經濟「負擔」,對中國和全球經濟復甦造成影響。她認為隨著更具傳染力的變種病毒Omicron出現,意味著清零的封鎖措施難有成效,而且在封鎖措施下不僅對中國經濟造成負擔,甚至對其他國家的經濟也造成影響。筆者對此非常驚訝,這項評論不但缺乏邏輯和事實根據,更加對中國國情尤其醫療承受能力缺乏了解。過去兩年多,歐美一些國家提倡甚至實踐「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政策,令他們的國家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至達至災難或緊急狀元級別;試問如此水平,又如何能與中國「動態清零」的成功策略比較?本港最近也有專家和政客表示香港需要考慮「與病毒共存」,這種言論,筆者認為非常危險,不但會令香港醫療系統無法承受,會令香港長期無法與內地通關,其後果是全社會都無法承受。

來稿作者:周文港博士

確診和死亡數字的高低
最能見證誰最重視生命和人權

事實上,西方社會無論是經濟上或是國民健康上,已為「與病毒共存」的政策付出沉重代價。美國至今已累計有7,220萬宗確診,87.1萬人死亡。英國至今已累計有1,600萬宗確診,15.4萬人死亡。這種「汰弱留強」的局面,難道是我們願意見到的結果?反觀中國,目前累計有10.6萬宗確診,4,636人死亡;從數字上很明顯能夠見到,國家「動態清零」策略的成功,也是最為重視國人的生命。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下,中美之間的差異還體現在經濟增長上。2021年,中國GDP增長8.1%,經濟總量突破110萬億人民幣;OECD預測美國同期只能達到5.6%。不少研究都指疫情令中美經濟差距收窄,中國未來會比之前預料的更快追上美國。

回想2020年初,很多西方國家認為疫情不會有多大影響而選擇不作為,相關西方國家領袖更加選擇不接種疫苗直接確診躺平,結果引致疫情大爆發,死亡率一度高達10%。西方國家的例子已經清晰說明,如果任由病毒傳播,防疫成本將會更高,不僅會對居民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還會造成醫療系統不堪負荷甚至癱瘓,從而出現災難性現象。一旦出現大規模疫情爆發,更需採取長期封閉措施,導致經濟活動長時間停工停產,並產生多重疊加效應,進一步加大其危害性。西方有關國家已通過自身實踐證明「與病毒共存」並不可取;仍然提出相關政策的專家和政客是何用心,需要全社會加以譴責。

貫徹落實「動態清零」措施
切勿流於口號

中國「動態清零」政策目標,是以阻止疫情擴散為目的,「動態清零」有助減低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何為疫情防控「動態清零」?根據國家衛建委相關專家解釋,「動態清零」策略不是「零感染」,而是指常態化防控階段要最大限度早發現、早治療、早處置,堅決防止出現疫情社區持續傳播。「動態清零」策略是出現本土病例時的一種防控策略,從衛生經濟學的成本效益分析視角來看,相較於新冠病毒感染後再治療,並非成本過高,而是一種低成本的做法。從科學防疫視角來看,鑒於新冠病毒變異株具有更強的傳染性,只有秉持科學態度,及時採取嚴格隔離、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排查等措施,才能切斷病毒傳播鏈和有效控制疫情。

正是因為中國奉行科學的抗疫政策,各地才不斷取得了抗擊疫情的階段性勝利,使得企業得以盡快復工復產重回正常狀態,亦使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復蘇,成為疫情下全球抗疫物資和新冠疫苗的主要生產國和提供國,猶如全球疫情大流行中的一艘諾亞方舟。中國之所以採取「動態清零」策略,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政府奉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將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當作第一要務,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從政者負責任治亂態度。

堅持「動態清零」政策
才能及早重見光明

香港要重振經濟,就要跟得上國家「動態清零」步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內地自改革開放以來,在香港全球貿易額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9.3%躍升至2020年的51.8%(42,480億港元)。自1985年起,內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自1982年起,內地一直是香港的最大貨物供應地。在2020年,香港自內地進口的貨物總值達 19,235 億港元,佔香港進口總額的45.1% 。在 2020年,內地是香港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吸納了價值達221億港元的港產貨物,佔香港本地出口總額的46.6%。以上數據已清晰顯示,選擇與內地儘快通關,是現實必然,也在符合香港和國家的利益。

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發表新春致辭提到,香港要有堅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自覺。機遇條件前所未有,但還要有乘勢而上、穩中求進的歷史主動。要做到相關目標,首要工作就是要落實和跟上國家「動態清零」政策,為「通關」工作做好全面準備。

清談「與病毒共存」誤國誤港,堅定落實「動態清零」策略中每一項科學而且已有成功案例在前的環節,才是為國為民。

作者周文港博士是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