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工具講解政策 穩定社會齊心抗疫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在周三(9日)起,每天早上聯同問責官員召開記者會,向市民解釋港府最新抗疫措施。疫情瞬息萬變,近期社會亦冒起不實和誤導訊息,問責班子要及時導正,政府的抗疫政策有重大修改的話,決策官員亦要第一時間闡釋,莫只在媒體放風,徒添社會疑竇。

司局官員不時召開記者會解釋抗疫政策,但在過去兩三周疫情急速惡化之時,官員多數只在出席活動或出席媒體訪問時才發表回應,沒有設正式記者會。記者雖然可以在每天下午的疫情記者會追問政府政策,但醫管局和衞生署官員始終不適合代答諸如全民檢測落實與否等涉及更高層決策的問題。現由林鄭每天率領司局長召開記招,可讓傳媒和市民親自接收最權威、最準確的訊息。

林鄭月娥3月9日出席疫情記者會。(廖雁雄攝)

由制訂者親自解說更恰當

在周三首場記者會,林鄭宣布抗疫策略變動,政府採納了內地援港專家梁萬年的建議,抗疫目標為減少死亡、重症和感染,以及集中醫療資源和救治。在集中資源方面,伊利沙伯醫院會在四天內改為指定接收新冠患者的醫院。要減少尤其長者死亡、重症和感染,政府會爭取在18日為院舍院友接種首劑疫苗,優先未爆疫長者和殘疾院舍提供閉環管理,增加長者社區隔離和暫託設施,以及支援無病徵及輕症長者居家隔離。另外,抗新冠病毒的口服藥陸續到港及供應給病人,亦是阻止病人陷入重症的方法。上述一系列措施配合了「三減」策略,日後外界可以衡量措施成效。

記者會亦展示了闢謠、釐清誤會的例子。政府和陸港兩地醫療專家再三強調接種疫苗仍是保護長者的最有效渠道,而林鄭的發言加上前一天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一錘定音,相信能平息早前醫療機構、院舍和家屬的爭議。在此之前,有院舍和長者家屬已安排外展醫生到院舍打針,但部分醫療機構屬下醫生臨時取消赴約,指衛生署規定院舍14天後無新增個案後才可讓外展隊入內接種,另有指院舍因為爆疫無暇處理接種事宜,醫護擔憂外展期間染疫而推卻職務。

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安老院舍的爆發情況令人憂慮。

闢謠也是抗疫重點

事件攘讓了近兩周,衞生防護中心澄清那是謬誤,但接種進展仍然緩慢,最糟糕的是有長者在等候期間被傳染,衍生重症的機會大增。將來社會再出現界別之間的誤會,官員須透過記招一次過釐清。

對於全城關注的全民檢測,早前食衞局局長陳肇始一句「不排除禁足」牽起連日囤積風。媒體近日引述政府消息人士,指全民檢測已非最迫切事務,但始終未有官員親身和明確交代。林鄭終在記招確認非優先工作,再考慮推行時間,連是否本月推行也說不定。這無助民間囤積潮斷尾,企業難為員工編更以騰出時間做檢測,連上市公司核數工作和業績公布亦可能受阻。即使政府講不實檢測日期,亦可多交代一些考慮條件,例如未來14天不會進行,14天後就看方艙醫院能否悉數交付,校舍和人手安排,以及染疫入院人數由高峰回落多少天後等因素,讓市民有所預期。

召開記者會解說政策、闢謠,對問責官員來說是基本工作,實在難明為何他們在過去兩三周避而不用。或許疫情急速惡化,一再令官員亂了陣腳,但在危急之際,政府更不可亂。政府訂下每天記招的做法是個好開始,官員要把握機會重建官民橋樑,同心走過抗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