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林鄭月娥的政綱 到底和誰人「同行」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盼了又盼,被指為當選機會最高的特首候選人林鄭月娥,其政綱終於在周一(2月27日)出爐。她是眾候選人中最後一位宣布政綱,公眾自然冀「好戲在後頭」,結合其縱橫官場三十六年的豐富經驗,實踐競選口號「同行(WeCONNECT)」。惜綜觀整份政綱,卻令公眾「無感」,不但未為打破香港社會當前困局提出切實辦法,公眾更難從中想像香港未來願景。這不禁令人疑惑,究竟林鄭正在與誰「同行」?

林鄭月娥公布完整政網。(鄭子峰攝)

為官36年 到選舉才知年輕人的迷惘?

林鄭月娥一向被冠以「好打得」的美譽,不少人亦認為她是幾位特首候選人之中,最有為、最有擔當的一位。但是,只要細看她的政綱,卻很可能令不少曾經對她有期望的人,感到更大的失望。

她在政綱〈前言〉部分提及,在六星期的競選工程期間,更明白年輕一代對前景的迷惘、持續的社會內耗將為香港造成的危機。要問的是,林鄭月娥為官36年、過去五年更是位居特區政府第二把交椅的政務司司長,難道她要到離開了政府高位,才明白到年輕一代的迷惘嗎?她為官三十多年來,為何沒有好好處理這些問題,令香港陷入她所指的不斷內耗之中?一如曾俊華在擔任財政司司長期間,對稅制、土地、創科等等的份內工作範疇未思變革,但換了位置成為特首候選人,就聲言要為香港帶來新氣象?

研究再研究 香港議了二十年還不夠?

或許會有人認為,如此評價林鄭月娥的政綱是「捉字蝨」,對她不公道。不過,公眾對林鄭月娥政綱「無感」顯非無理取鬧。其中一個原因,是她為官逾三十年,公眾認為她處理各種問題應該有豐富的經驗,能夠拿出具體的對策,但結果林鄭只是在政綱中不斷表示會「全面討論」、「探討」、「建議」、「積極研究」、「成立專責小組」、「積極跟進」,具體倡議卻相對有限(見表),試問政府歷年來所成立之委員會、所作之研究,難道還不夠多嗎?她曾經研究過、跟進過的,無論是丁屋截龍、新界僭建、人口政策、全民退保,為何沒在政綱中再詳加交代?

政策範疇

議題

政綱

土地房屋

增加土地供應來源

成立專責小組

加快土地發展審批流程

仔細研究

推行「一地多用」的多層發展模式

探討

開發有潛力釋放的棕地

建議

容許未補地價居屋放租

建議研究

交通運輸

以港鐵股息扣減車費

研究

紓緩港鐵中轉站擠迫情況

探討

鐵路全線提供免費Wi-Fi

邀請港鐵研究

改善公共交通生態

促成多方討論

助弱

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

考慮

醫療

已預留2000億元撥款的十年公營醫院發展計劃

盡快落實

擴充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規模

研究

發展中醫藥

研究

退保、勞工

取消強積金對沖

尋求共識

公共年金制

研究

標準工時

聆聽社會意見

地區經濟

增建公共市政街市

研究

創新及科技

在採購政策中加入

創科研發相關要求

考慮

而且林鄭月娥的政綱,亦令人覺得她對香港現況沒感覺。就如她在政綱中指出,香港社會因「意見分歧」而躊躇不前,但明顯地,香港當下面對的社會矛盾,並非意見上的不同,而是利益上分歧,是因為利益、資源分配不均,釀成一個又一個的社會炸彈,香港需要的並不是繼續為這些矛盾議論研究,而是要有一個有魄力、敢承擔的領袖打開新局面。若如林鄭月娥所指,標準工時要繼續由勞資雙方再從長計議、尋求共識,卻不敢由政府為弱勢的勞方發聲;土地問題又要繼續「以宏觀態度檢視」,對丁權、私人會所等持迴避態度,又如何做到急民所急,為香港社會整體利益作出果斷的抉擇?

香港的亂源 非意見分歧實利益矛盾

早在2001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批評香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香港人對這種施政作風亦深惡痛絕,但十多年已經過去,社會上的利益分歧卻日益尖銳,紛爭難休,若下任特首繼續不敢從利益、資源分配上著手,繼續以意見之爭理解、甚至遮掩背後的嚴重利益分歧,香港社會紛亂爭吵不休的困局自然難以打破,未來五年,只怕又是在議而不決之中,磋跎歲月,又教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怎會敢於想像他們所迎接的未來,是如何光景。

綜觀林鄭月娥政綱,她對過往為官所累積之經驗,仿似失去記憶;對於社會現狀,仿似全無感覺,政綱亦因而欠缺想像和遠見,與不少港人熱切期待的「好打得」,出現相當大的落差。但既然林鄭月娥表示她願意聆聽,她就應該用心傾聽社會上對她的政綱的失望之情,多加深思,進一步修改、完善她的政綱,證明她並非只靠建制派「鐵票」捧上特首寶座,而是一個有承擔、有遠見、敢作為,真真正正與每個香港人「同行」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