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政治共同體不是說說就可以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5月9日歐洲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洲未來論壇的閉幕禮發表演說,當中最為引起關注的,莫過於他指出烏克蘭加入歐盟需時幾年甚至幾十年,以及提倡在歐盟以外另建一個歐洲政治共同體。而在烏克蘭尚未加入歐盟的這段時間,它——以及其他與歐盟理念相近的歐洲國家——便能與歐盟有更緊密的合作。

馬克龍對他的主張沒有多少具體說明,但《Politico》一篇報道形容其設想「大膽」以及「似是臨場發揮」,則此言差矣。歐洲多軌的概念存在已久,在2017年曾經在歐盟引起一輪討論。當時馬克龍及德國總理默克爾皆支持歐洲多軌,說得白一點就是希望擺脫維謝格拉德等成員國,讓核心國家更快、更緊密地融合。

由北約夥伴、歐洲多軌到政治共同體

五年後馬克龍提出歐洲政治共同體,可以說是歐洲多軌的變奏。在此倡議中,歐盟就是理念和步伐較一致的核心國家,可以更快、更緊密地融合,歐盟以外的歐洲國家則是另一個軌道,融合沒有那麼緊密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不論是歐洲多軌抑或歐洲政治共同體,兩個主張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歐洲多國始終存在價值理念、文化傳統、發展程度的差異,合作的模式難以一刀切地套用。

歐洲如何合作的問題絕不是小問題。俄羅斯以北約東擴為名義軍事入侵烏克蘭,某程度上也是因為歐洲安全合作未能理順。冷戰結束初期,捷克、波蘭等因為擔心俄羅斯的威脅,一再要求加入北約。於是克林頓政府推出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讓中東歐國家甚至俄羅斯也加入,將它們排拒在北約以外、不提供第五條安全保證,但同時加強軍事合作的方法。由此角度看,馬克龍的歐洲政治共同體也是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的變奏。

然而,在北約的例子中,烏克蘭等國家沒有不滿足於只為和平夥伴,多年來一直爭取正式加入北約。而俄羅斯雖然同為和平夥伴,卻與歐盟及北約的關係持續緊張,甚至在烏克蘭領土上爆發戰爭。這反映了當外圍機制的融合程度太低,它就有如形同虛設,發揮不了應有作用。同樣道理,如果歐洲政治共同體只是聊備一格的合作平台,那麼它也難以滿足烏克蘭、阿爾巴尼亞等希望加入歐盟的國家。

「被規劃」表決機制或產生更大離心

再者,即使只看歐盟27個國家本身,也不見得融合之路一帆風順。近日歐盟正在減少從俄羅斯入口能源,匈牙利便為重大阻力。畢竟各國的政治文化以及經濟利益不同,當要集體決策時,自然會有異議。而歐盟在重大政策上往往需要一致通過,一個國家的反對票足以否定其他26個國家的意願,這也增加了歐盟合作之難。

馬克龍在歐洲未來論壇的閉幕禮演說上,提出將歐盟的表決機制改為絕大多數票,意即一兩個國家的反對票也將不會否決決議。向好的方面看,這能夠增加歐盟決策的效率,但往壞的方面看,這只會令部份國家的離心更大,認為「被規劃」及意願被騎劫。故此,馬克龍之倡議無疑是雙刃器,若然落實,歐洲融合的意願可能落得歐洲分裂的下場。

歸根結柢,既然互惠互利,國與國應該增加合作,但又基於各種差異,合作的模式要費力探尋。這個過程也可能是漫長而痛苦,無法一蹴而就。歐洲融合的過程如此,國際間的合作亦是如此。關鍵在於能否有耐性地求同存異,尋求最有利各方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