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新房屋政策不止改良還須革新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剛到九月,有關下月《施政報告》的消息已不脛而走,其中作為施政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自然是放風焦點。早前就有傳媒報導新一份《施政報告》內「重啟及優化私人參建模式」的內容,當中包括重新確立機制,供發展商日後可參與資助房屋以至出租公屋的興建。如單看內容,措施似乎完全符合特首「提速、提效、提量」的建屋主張。

來稿作者:張志勝

運用市場力量協助政府興建公營房屋,是過去不少專家、學者以至政黨均提出的建議,故相信政策出台必然得到支持。

私人參建模式需「比白更白」

然而支持歸支持,社會大眾對政府與發展商合作建屋仍有不少疑慮,尤其過去部份官員的不當行為,或多或少都與發展商有所牽連。故不論是議員還是政黨,未來都有責任對新私人參建模式把關,讓機制符合高透明度和公正性。尤其當前政府手頭缺地,新參建模式很可能由發展商出地,政府作補地價優惠以至興建毗鄰基建配套,當中涉及不同的成本估算和利潤分成,是以新私人參建模式必需做到公開透明、「比白更白」,才能減少當中的爭議。

私人參建模式雖然複雜,但只要機制穩妥、透明,批評及疑慮自然能夠釋除。反之令人憂心的是李家超政府數個月來只聚焦於如何加快建屋時間和數目,但對市民如何達致「安居」卻缺乏論述。假若新房屋政策只沿用上屆政府措施或只作「改良」,這無疑是叫市民失望。

新房策要革新「安居」理念

事實上,上屆政府「以置業為主導」的房策原意雖好,但客觀現實卻增加市民的住屋負擔。儘管前特首標榜她任內樓價只「平穩」地上升一成多,但實際上香港家庭負債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在5年間卻由68.3%大幅攀升至93.1%,升幅最主要與房貸有關,而香港亦成功連續12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房地產城市。至於上屆政府致力建立的住屋階梯「梯次」,例如首置盤、綠置居、白居二等,要不是雷聲大雨點少,就是成了合資格幸運兒的炒賣目標,市民距離「安居」依然遙遠。

上屆政府在土地不足下推行以置業為主的房策,當中的缺失其一是沒疏理市民實際收入與負擔能力便鼓勵市民置業,結果令住屋負擔加重、「樓奴化」狀況加劇;其二就是繼續沿用過往拾級而上的置業階梯定位,將私人樓宇置於頂層,變相鼓勵市民繼續追逐私樓作住屋終極目標,而各項資助房屋計劃在階梯下則淪為達致「上流」私樓的工具,資助房屋「流轉」於是成了業主炒賣圖利的機遇。

在國家主席七一講話的號召下,政府和發展商未來定會交足功課,房屋供應量及建屋時間必定有所改善,私人參建的房屋質素亦會不俗,夾心階層的置業夢好可能再被燃起。然而,假若政府對房屋政策的理念沒有革新,「置業安居」與「置業致富」仍劃上等號、房屋階梯無法做到橫向多元,那就算未來有幾多再新穎、再亮眼的資助房屋計劃,它們最終也只會成為流轉至私樓的踏腳石,領導人期盼普通市民「生活變得更好」、「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的希望恐怕亦好夢難圓。

作者張志勝是議員工作人員協會副主席、政策研究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