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徐士傑|世界正在加速向「G2」的方向演變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鑒於當今世界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及綜合國力最為強大的國家之間不斷升級的緊張關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兩年前就發出警告,世界正在分裂成兩個集團,這對世界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來稿作者:徐士傑

最新的局勢是,美國政治架構第三號人物、眾議院議長不顧中國大陸的多番嚴厲警告而執意訪問台北,導致中國大陸解放軍對台灣本島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圍島實彈「演訓」進行反制。面對中國解放軍實彈圍島演訓威懾,原為美國眾議長佩洛西訪台專機進行警戒護航的美軍「列根號」航母戰鬥群則選擇了遠離及兜圈子觀望,最終選擇回到位於日本橫須賀的母港進行「休整和補給」。據有關報道,美軍「裏根號」航母在遊弋期間進行了遭受導彈打擊的有關演習。

中國在佩洛西事件展示了相應軍力

實際上,中國解放軍的這次實彈圍島演訓局部而清晰地展示出了,其自1996年進行「軍事鬥爭」準備以來所發展出的體系作戰實力,如對台軍的碾壓式優勢,以及對美軍等的遠程拒止能力。1996年,因為時任台灣領導人的李登輝訪美且發表政治演說,引起解放軍對台的大規模軍事演習,美軍則派出兩艘航母戰鬥群進行強力幹預,其中一艘據說還穿越了台灣海峽,這顯示出了當時美軍對解放軍的壓制性軍事優勢。

但今非昔比,此次解放軍的全方位圍島實彈演訓,則展現出如中國官方所宣稱的「強大能力」,尤其是解放軍陸軍的超遠程火箭炮以及火箭軍的精準彈道導彈的作戰實力,達到了隨時隨地都能做到對敵進行精準打擊的強大能力。與此同時,解放軍海空軍也都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強大作戰實力。筆者雖不是軍事專家,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解放軍已發展出了與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相匹配的軍事實力。

盡管世人皆知「兵兇戰危」的道理,但是縱觀世界歷史,戰爭總是在不斷發生。目前俄烏戰爭正在歐洲地區激烈進行之中,其負面影響已經波及到了全世界,如能源及糧食供應都出現了嚴重問題。而在亞太地區,圍繞台海、南海以及朝鮮半島、中印邊界等地緣政治軍事對峙也都在進行時,這給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和平都帶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夢遊式」衝突的可能性增加

中國和美國這世界兩強雖都未直接介入俄烏戰事,而且也都竭力避免直接在台海發生武裝衝突,但對抗性的局勢仍然在進一步的發展。例如,中國解放軍仍然不斷宣佈在台海周圍進行實彈演訓,而美國也組織在中國周邊與印度、日本、韓國等國的雙邊和多邊軍事演習,尤其是剛剛組織17個國家在澳大利亞進行「漆黑2022」空中打擊演習,其針對中國的意圖十分明顯。

巧合的是,參與「漆黑2022」軍事演習的國家數目正好與上世紀五十年代於韓戰期間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組成國家數目相同,而那場殘酷戰爭正是在中國援朝志願軍與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之間發生的,這種參與國家數目的巧合不由得不令人聯想。尤其是德國和日本這兩個二戰的戰敗國首次參與這場針對中國台海局勢的軍事演習,著實令人擔心與吃驚。

而同作為二戰同盟國和戰勝國的中美俄,卻出現中俄聯手對抗美國遏制與逼迫的局面。儘管中美高層領導似乎都想避免中美之間發生直接的武力衝突,但對抗性局勢的一步步演化已使得一些西方學者和專家都擔心中美之間發生「夢遊式」(sleepwalk)衝突。

儘管以筆者管見,中美並不會發生什麼「夢遊式」的衝突,但中美雙方似乎又都在緊鑼密鼓地為可能的武裝衝突作積極準備。如果中美最終因台海或者南海而發生武裝衝突,那二戰後所形成的國際秩序則進一步失序乃至完全崩塌。

以下是幾個可能的觀察點:

(一)美國積極推進針對和包圍中國的「印太戰略」及各種聯盟,包括政治、軍事、科技、產業及經濟等聯盟。

(二)中國也不得不採取積極應對措施,如加強與俄羅斯、伊朗、朝鮮等與美國長期為敵的國家的各種聯系,包括擴大「上海合作組織」等中國起核心作用的區域性國家組織。

(三)中國正試圖通過實力積極統一台灣,以在西太地區建立牢固的統治力。

(四)美國也在竭盡全力阻止台灣這一遏制中國的戰略要地被中國大陸順利統一。

(五)中俄兩個大國將進一步地互相靠攏,中俄兩軍的軍事合作(包括演習)和戰略協調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準。

(六)中美將進一步地在亞太、歐洲、大洋洲、美洲以及非洲等地展開針鋒相對的影響力爭奪。

(七)在俄羅斯、伊朗等國的助力下,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將加快,以打破美元的壟斷地位。

(八)中國將進一步地拋售美債,並擴大經濟內部循環的規模。

(九)中美都將進一步地加快各種戰略性科技及戰略性武器技術的開發,包括在太空科技,尤其是在登月和開發月球資源科技上的激烈爭奪。

總結起來,這些觀察點應該可以佐證這個世界正在朝著分別由中美兩個國家「領銜」的兩個分裂世界加速演化。

作者徐士傑是香港大學物理系榮譽教授和復旦大學光科系特聘教授,研究領域是固體光物理以及激光光譜學。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