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預期財赤 不如及早結構改革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日(18日)在網誌指出,由於經濟低迷,政府收入不如預期,但開支卻有所上升,預期2022至23財政年度的赤字將會超過1,000億港元(下同),接近預算案估計563億的兩倍,僅次於2020至21年的2,325億赤字,而財政儲備或因此而進一步下降至8,000億邊緣。

陳茂波指出,赤字擴大的主要原因是印花稅和土地收入大減。在印花稅方面,受到疫情、全球央行緊縮貨幣政策等影響,今年香港的股市和樓市成交皆疲弱,今年4至8月港股日均成交額為1,170億元,按年下跌26%;而今年首4個月住宅成交量跌三成七,總體將令印花稅收入下降近三分一。另一方面,今年首5個月的地價收入為172億元,只達全年目標1,200億的14.3%。印花稅及土地收入不穩定都是造成財赤突然走高的原因。

政府收入依賴不穩定來源

財赤問題除了反映經濟困難這個眾所周知的現實外,其實也反映了香港政府收入結構所存在的缺點。政府收入過度依賴一些非經常性或不穩定的來源,這些收入來源容易隨宏觀經濟環境轉變而出現大幅變化。香港政府收入來源主要有利得稅、地價收入、印花稅、薪俸稅、投資收入五大項,其中只有利得稅和薪俸稅屬於比較穩定的收入來源,其他三項都不太穩定,例如地價2020-21年度經濟差時曾按年下跌近四成,而以首5個月表現推算今年的全年地價收入更可能只有400多億,比去年足足下跌近七成。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新一個財政年度的預計財政赤字,或是歷來最高。(資料圖片)

然而,利得稅和薪俸稅只佔本港政府收入的三成左右,例如在2021-22年度為總收入的35%。但地價收入卻佔該年政府的五份一收入,印花稅就佔14.5%,投資收入則佔11.5%,亦即三者加起來竟高達逾半比例。這也難怪香港政府的收入極不穩定,在經濟不似預期時赤字會快速擴大。

相對之下,內地中央財政收入比例就穩定很多。內地收入分成稅收與非稅非收入,稅收佔八成以上的收入。稅收的項目主要為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等相較穩定的收入來源,土地相關稅收雖也是主要收入,但只佔全部稅收的八份一,印花稅更只佔不到2%。由於結構問題,內地稅收並不會像香港這般因經濟環境而猛烈波動,像2020年這麼艱難的一年政府收入整體只下降了3.9%;而今年全球經濟環境快速轉差,但內地首7月的政府收入在扣除留抵退稅後仍增長了3.2%。

如果說內地幅員過大、經濟模式與香港差距太大而難以直接比較,那我們不妨看看跟香港規模相約的新加坡。新加坡政府的收入主要分為營運收入與非營計收入,當中佔約65%以上的營運收入都來自於企業稅、薪俸稅、貨物服務稅等較穩定來源,土地收入只佔政府收入約14%不到,而投資收入則約佔五份之一。即使在2020年度,新加坡的政府收入也只是整體下降了5%左右,整體收入結構仍比香港要穩定得多。

新加坡收支平衡不靠賣地

透過上述這些對比不難看出,香港政府的收入結構太過於依賴不穩定收入,尤其是賣地收入。像新加坡政府便認為賣地只是將資產轉為現金,雖然政府會列出每年賣地的所得,但卻不會列作政府收入。新加坡在沒有地價收入時仍能做到接近收支平衡,反映其財政結構的確要比香港好。

收入不穩定令預算難以準確,易於做成財赤,過去幾年陳茂波多次錯估預算,例如他去年年初估計2021-22年度有高達1,016億赤字,但結果卻有近300億的盈餘;另一方面,也對香港長遠發展不利。事實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都存在一定程度財赤,但只要能控制好就不會做造太大問題。然而,收入長期不穩定的話就很難量入為出,尤其是像改善社會福利、醫療、教育等都需要長期而穩定的支出,政府如果稅基打造不好,就難以有穩定的財產支撐這些支出。因此,政府應該深切思考如何改革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