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伊利沙伯二世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有曰伊利沙伯二世的最大貢獻就是幾乎沒做什麼。惟依筆者之見,其最大的成就乃在位七十載。作為英國史上在位最長久之君主,在位七十年並非只是一個數字記錄,背後承載的重量可是無比沉重。

毫無疑問,英國王室是特權階級,有違平等主義。然而要承擔王室本份、安份守己七十年,絕非容易之事。君不見英女王的大伯愛德華八世為了美國名流辛普森夫人而拋棄了英國王室,胞妹瑪嘉烈愛上有婦之夫而為人詬病,兒子查理斯戀上有夫之婦甚至婚姻破裂,孫兒哈里為了美國明星梅根而離開王室?

伊利沙伯二世選擇了盡忠於國家

制度的枷鎖並不容易承受,在個人自由備受推崇的現代社會尤其如是。愛德華八世選擇了他的戀愛自由,後果卻由胞弟喬治六世來承擔。伊利沙伯二世作為喬治六世的長女,她亦因此無從選擇。

——不,伊利沙伯二世並非真正的無從選擇。她不是不能夠像愛德華八世、瑪嘉烈、查理斯、哈里那樣,只是她選擇了承擔英國君主的沉重包袱,並且終其一生。這就是在位七十年的重量,也是這位沒有政治實權、日落帝國的虛君之所以備受肯定之原因。誠如坎特伯雷大主教韋爾比在英女王國葬禮上所指,「唯有服務大家的人會受到愛戴和銘記」,服務國家就是伊利沙伯二世的代名詞。

不少人認為英女王逝世之所以重於泰山,因為其為英國君主。但英國早已經不是昔日那日不落之大英帝國,君主制不容於二戰後的現代社會更是有目共睹。意大利王室、希臘君主一個接着一個被推翻,西班牙前國王卡洛斯一世流亡海外,北歐的「單車君主」要以貼地親民來保留一席位。看見英女王國葬禮上那些歐洲沒落王室的身影,不禁叫人佩服傳統而講究階級的英國王室竟能生存至今。與其說是頭上的王冠成就了伊利沙伯二世的份量,不如說是伊利沙伯二世成就了英國王室的地位。

+5

現代社會之下的傳統價值

英國人愛以在位較長之君主稱呼一個歷史時代。十六世紀的伊利沙伯時代象徵着英國的進步,是大文豪莎士比亞和科學家培根的黃金時代;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是大英帝國擴張,經濟和軍事實力空前的盛世。伊利沙伯二世在位這七十年間是英國沒落、人類走進廿一世紀的時代,由登陸月球、互聯網連結全世界到現在所謂的元宇宙。但卻也是在這個科技新世代,象徵傳統的英國君主竟得二百萬國民所送別。國葬儀式排場古老,加上大教堂的宗教禮儀,無不與祛魅的現代世界形成強烈反差。

現代社會相信當下即是,對逝者之追憶成為了可貴的美德。「社會是活人、逝者以及未生之人的伙伴關係」,英國十八世紀政治思想家伯克的智慧如今不知殘留多少。說的不只是拋棄傳統以及輕忽未來,更是當下活人之間亦不見伙伴關係,往往重個人而輕社會。伊利沙伯二世不但其人象徵着對國家之承擔,英國自邱吉爾逝世後逾半世紀再次舉行國葬,其儀式亦在提醒着國人集體意識和國家認同之價值。

英國人哀悼英女王是哀悼一個時代的過去,昔日光輝之不再。世人悼念伊利沙伯二世,則是一種傳統的失落,一種意識、一種承擔、一種價值的可貴。在眾聲喧嘩的當下,一份肅穆之寧靜尤其顯得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