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抗疫要以避免同一結果為目標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日前在電台節目表示,下次的疫病大流行終究無可避免,故此建議當局仿傚「沙士」疫後的做法成立「調查委員會」,檢討檢測能力、個案追蹤和隔離措施等範疇。政府發言人隨後回應稱,社會現已全力邁向「復常」,並稱國際盛事返港舉辦及與內地逐步有序「通關」,都是「持續總結經驗」、「適時應變」的成果。

去年3月疫情肆虐之際,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在抗疫記者會上,回應傳媒相關提問說「香港面對的這一波疫情如此嚴峻,當然有很多地方須事後檢討,檢討範圍相信非常廣泛」,具體例子包括長者死亡個案、安老院的防護設備和措施等,又指她個人對「全面檢視這次應對疫情的政府、民間或機構行為」持開放態度,惟有關工作到港府換屆後一直未見下文。

調查檢討貴在改正

應該指出的是,當年「沙士」疫後其實並未有成立「調查委員會」。所謂的「調查委員會」,一般是指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根據《調查委員會條例》委任、具備多項調查研訊及法官權力的委員會,但2003年以降針對「沙士」成立的特區政府專家委員會、醫院管理局疫症委員會與立法會專責委員會,皆非根據該條條例成立。

當然,在檢討如何應對重大公共衞生危機一事上,以上三個委員會的研究和報告都提出許多建議。有些後來確實獲港府接納及執行,像是成立「三層應變機制」。也有部分半途而廢、無疾而終,例如擬建三座傳染病大樓只完成了瑪嘉烈醫院一處。至於加強與私家醫生配合、加強發放訊息訓練等,則是好像完全沒有效果。

由此可見,不管檢討抑或調查,又或是根據什麼法例、設立什麼名目或形式的委員會,最重要的還是整理經驗、得出適當且可取的改善方案,並且確保它們後續真正得到落實。假若追究責任而不改正缺陷,或者提出建議而沒貫徹執行,這些其實都犯下捨本逐末的錯誤,對於我們日後應對同類危機毫無助益。

老患問題並非新事

不過,長者欠缺充足保護、院舍運作未如理想,這些明顯都不是在疫情爆發期間突然出現。相反,早於新冠病毒流行之前,社會各界有見人口老化益越嚴重,已屢次呼籲加強保護長者、改善院舍環境,具體措施包括政府主動提供更多公營宿位、提高院舍人員待遇與培訓等。無奈官員始終傾向繼續採用市場機制處理問題,寧可放寬引入外來勞工,卻不願意投放更多公帑。

與此相對,同樣是在疫情中暴露無遺的社區動員能力低下問題,當局倒是不用先等進行什麼檢討、調查,很快就做出各種改善措施,譬如是在地區成立「關愛隊」、在政府內部增設「全政府動員」級別與預先制定各部門指定候命人員名單等。這說明解決問題的方案有時原本唾手可及,未必需要將事情複雜化,否則反而可能招致拖延押後。

持續三年多的新冠疫情,今日終於見到平息曙光,我們必須好好吸收其間逾萬人喪命的慘痛教訓,直接面對和設法消除年老港人生活受到的威脅。無論採取「調查委員會」或其他什麼形式,社會上下絕不應該受政治或經濟利益等因素的干擾,而是需要同心合力,一起以避免去年初那種不堪入目的景象再度在香港發生為目標才對。

什麼是「調查委員會」?

「調查委員會」一般是指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根據《調查委員會條例》委任、具備多項調查研訊及法官權力的委員會。

「沙士」疫後成立了什麼「調查委員會」?

當年成立了特區政府專家委員會、醫院管理局疫症委員會與立法會專責委員會,但它們其實均非根據《調查委員會條例》成立。不過,它們對如何應對重大公共衞生危機提出了許多建議,獲政府接納和執行, 包括成立「三層應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