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鄧桂思的悲劇 香港醫界的「圍威喂」鬧劇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43歲女病人鄧桂思出現急性肝衰竭,原來大有可能是聯合醫院疏忽處方藥物所導致,更甚者,院方知悉後竟無主動向病人家屬交代及依程序向醫院管理局通報,被指有刻意隱瞞之嫌。事件確令人扼腕嘆息,但在追究責任之餘,眼前同樣重要的,是認清香港醫療系統之現存的制度問題、重建醫護與病人間的互信。

成功換肝的好媽媽鄧桂思(左),其肺部受到真菌感染,未脫危險期。(受訪者提供)

為何忘掉血的教訓 重演十年前悲劇?

鄧桂思於2016年中因腎炎往聯合醫院接受治療,本年年初回醫院專科門診覆診,被處方高劑量類固醇,但醫生未有留意她是乙肝帶菌者,故無處方抗病毒藥物,終致急性肝衰竭。這件不幸事件固然令人扼腕,但教人憤怒的是,原來今次已非第一次發生同類悲劇。

其實於2008年,伊利沙伯醫院亦曾發生類似事件,該名病人最終等不及換肝,不幸離世,涉事腎科專科醫生其後被控以兩項專業失德,但是,醫委會基於事發時未制訂相關用藥指引,裁定罪名不成立。若言當年醫生對有關問題了解不深,但如今前車可鑒,醫管局亦在2015年制訂了用藥指引,醫生處理相關病人實應有所警惕。

延伸閱讀:【鄧桂思換肝】女兒Michelle:原來有醫生放假 若沒問會否交代?

聯合醫院院長徐德義向鄧桂思家屬致歉。(資料圖片)

另外,事件似屬低水平失誤,肝膽胰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表示,正常程序下應先為病人抽血,了解是否乙肝帶病毒者,今次事故恐涉及疏忽;腎科專科醫生唐國隆更言及,這是腎科專科,甚或基本醫學培訓皆有教導的普通知識。故此,是次兩名副顧問職級的醫生連環犯錯,自然惹來公眾反彈。

相信沒有醫生願意任何不幸事件發生,只是錯已鑄成,即便是無心之失,該承擔的還是要承擔。但更值得當局深思的是,事件反映了現行機制,即用藥指引及電腦提示不能有效彌補人為失誤,及時阻止意外發生,當務之急是研究何以將之完善。

人手問題未得正視 醫療質素如何改善?

一方面,鄧桂思曾於2008年往聯合醫院就診,病歷上有列明其乙肝帶菌者紀錄,先後替她診症的兩位醫生卻皆未有為意。雖不能斷言醫生若有更充裕的時間閱讀病歷,事故就不會發生,但現實是現時專科門診積壓大量病人,據指醫生下午須診治最少20至30個病人,甚至50個,平均診治時間只有3-5分鐘,完成門診工作後更有可能通宵處理病房工作。說到底,醫生也是人,一旦工作量超出人體極限,出現紕漏的機會自然增加。

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昨日透露,遲公布鄧桂思事件,其中一個原因是涉事醫生休假。(資料圖片)

此問題存在已久,但多年來了無寸進,政府雖有提出增加引入外地醫生,惟業界反對聲音甚大。不過,現時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已近「爆煲」,公眾對公立醫院醫療質素亦已詬病多時,增加醫護人手的問題,還要再繼續拖拉下去嗎?

匯報系統形同虛設 助長「圍威喂」風氣

另一方面,醫管局自2007年10月起推行「醫療事故匯報系統」,規定9類「嚴重醫療事件」須在24小時內呈報,機制看似嚴謹,但實際上卻沒有釐定清晰的權責,報或不報原來「無所謂」,沙田醫院及瑪嘉烈醫院就曾被揭發未依指示通報。由於現時之匯報系統沒有約束力,換言之其能否運行得當,很大程度上視乎醫管局及醫院高層有否認真執行。觀乎這次事件,「人治」實不足恃,不難理解為何公眾懷疑醫院高層「圍威喂」,認為他們圖掩飾事件。

港大外科學系肝移植主任盧寵茂(左)及臨床副教授吳國際(右)到深切治療部巡房,了解鄧桂思情況。(蔡翠嫻攝)

據聯合醫院所述,院方早於4月6日,即病人因急性肝衰竭轉送瑪麗醫院的翌日,已就事件展開調查,翻查紀錄發現醫生疏忽處方藥物,但乙肝帶菌者獲處方高劑量類固醇時,要同時處方抗肝炎藥,早已是由汲取「血的教訓」後的醫界常識,可以預計的是院方高層不大可能對此一無所知,卻是在病人家屬主動追問下,才於兩星期後上報,還將事件歸結為溝通問題。

但所謂「一隻手掌拍唔響」,即使客觀事實擺在眼之,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向公眾交代事件時,竟給出兩個不甚具說服力的理由──不想影響病人女兒應付考試、涉事醫生正在休假,意圖淡化事件。若因此惹來公眾覺得他們是「醫醫相衛」的負面觀感,損害公眾對醫管局及醫院高層的信賴,根本是咎由自取。

聲譽非朝夕建成 失信一次也嫌多

這次聯合醫院的解釋,連業界也難以信服。鄧桂思現時在瑪麗醫院留醫,主診醫生吳國際表示聯合醫院從未主動向他們交代用藥失誤一事,他們只是從醫療系統內聯網得悉其病歷。身為醫生的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更直指事件是關乎誠信而非溝通問題。聯合醫院高層未有以身作則,作出對病人利益最有利的決定,與公眾期望他們應具有的醫德、誠信,存有落差。

公眾理解公立醫院醫生工作繁重,但畢竟醫療問題人命關天,一旦出錯可能令病人枉送性命,加上同類事故已非第一次,過往的臨床病例應該令醫生對此更加警惕。醫管局及醫院高層必須深思,醫生與病人要建立互信難在一朝,破壞關係卻可在一夕之間,與其不斷找藉口解釋、掩飾,更應該做的是知錯、認錯、改錯,如鄧桂思事件的教訓,再多一次也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