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推動制裁香港法官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匡希恆(John Curtis)和金映玉(Young Kim)的名字又一次出現。

二人去年5月和另外五名同屬共和黨的眾議員(Vicky Hartzler、Mike Gallagher、Don Bacon、Michael Guest、Brian Fitzpatrick)已曾聯署致函美國總統拜登,促請政府制裁香港國安法指定法官及檢控人員。

匡希恆和金映玉現在又和參議員Dan Sullivan、民主黨眾議員Jeff Merkley和Jim McGovern在國會提出《香港制裁法案》,要求拜登政府考慮將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國安委秘書長區志光、警務處處長蕭澤頤等49人列入制裁名單。計及Jeff Merkley作為聯席主席的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今年5月的報告,這已是美國政客第三次推動制裁香港法官,也真不知道是否「美帝亡我之心不死」。

正如司法機構指出,推動這些制裁「是對香港的法治、獨立的司法制度,以及法官和司法人員作公然和直接的侵犯」。不論是《基本法》明確保障的司法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抑或國際社會對法治的普遍定義,法官和檢控人員均不應該受到不當的施壓。美國政客的這些做法只會恰恰相反,直接及不恰當地干預司法,並危害公眾獲得法律代表的權利。 這也如香港大律師公會的聲明所說,違反了法治精神。

美國政治操作 恰損香港法治

當然沒有人會過於天真,眾所周知政客關心的只是政治利益。匡希恆推動《台灣國際團結法案》、訪問台北,Jeff Merkley聯同魯比奧推動撤銷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在美國的官方權利,全部都得放在對華強硬的政治正確框架下理解。

不到兩星期前,共和黨人才選出了特朗普支持的邁克約翰遜(Mike Johnson)出任眾議院議長,同樣是一名對華鷹派的政客。周一(11月6日),魯比奧又和Mike Gallagher去信國務卿布林肯,要求交代拜登政府曾否邀請特首李家超參加將在三藩市舉行的APEC峰會,以及要求撤回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邀請。美國政客針對香港的官員以至地位的操作,相信陸續有來。

華盛頓與華爾街的兩種思維

我們的官員或許不是大雄。除了發聲明譴責之外,也經常投稿到美國報章,反駁相關評論或報道。《華爾街日報》10月29日形容美國金融界高層來港出席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是「叩頭」,政務司司長陳國基11月2日即去信駁斥,反指文章帶偏見和錯誤。一連三日的峰會在周一亦已順利展開,摩根士丹利董事長James Gorman、高盛董事長David Solomon、黑石總裁Jon Gray等皆有出席。

華盛頓和華爾街,顯然是兩種不同思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美國金融界的關係向來更為密切。不過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持續加劇,美國採取所謂「去風險」策略,難保香港的經濟地位不受政治因素而動搖。發聲明和筆戰並不足夠,香港不做大雄之外,更要成為叮噹(多啦A夢)。

不只不做大雄 香港要有百寶袋

善用經濟和金融優勢,是一個方法。「說好香港故事」,是另一個方法。保留駐美國的經濟貿易辦事處,也可以是百寶袋之中的選項。香港政府在美國向來有駐華盛頓、駐紐約和駐三藩市三個經貿辦,駐美國總經濟貿易專員更是D6級重要官員,現屆政府兩個政策局的常任秘書長(公務員事務局的梁卓文、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的麥德偉)以及貿發局總裁方舜文都曾任駐美總經貿專員。駐美經貿辦並非如葉劉淑儀所說的影響不大,反而應該積極利用,加強香港與美國在經濟、文化、智庫等層面的關係。

事實上,政治資歷深厚、又曾留學美國的葉劉淑儀,過去亦曾發揮與美國交流的角色,2019年曾經訪美與四名國會議員會面,2020年又聯同陳智思等人在加州會晤副助理國務卿費德瑋和駐港澳總領事史墨客。現在她作為行政會議召集人,除了出席同樂運動會、展示香港包容和開放的一面,在經濟、文化甚至政治方面亦應該發揮軟實力,化解美國對香港不利的操作。

香港政府雖然沒有外交事權,但仍得處理好涉外關係。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日前訪美時,對布林肯表示必須保持溝通通路暢通、必須管控分歧矛盾摩擦。香港在中美推動推動關係止跌企穩的過程中,更不應該成為障礙。審視國際關係和形勢,分析機會和風險,這對我們的政府或許挑戰很大。但為了「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在風雲變局中站立得住,政府官員別無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