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告別小三BCA 告別不了操練文化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四(6月22日),教育局向全港中、小學發出通告,交代下學年全港性系統評估安排,當中只列出小六、中三的考試日期,小三BCA不在其中之列。有論者推測,教育局或於下屆政府取消小三BCA。可以說,全港性系統評估造成學生過度操練等問題,政府自然有責任修補漏洞,若問題難以修正,取消小三BCA也是合理之舉。然而,政府過去也曾推出許多減輕學生壓力的措施,卻成效不彰。政府必須探尋問題根本,不然,過度操練的問題只會以不同形式,持續困擾學生、家長。

評核方式不斷變 操練文化絲毫未變

下學年或取消小三BCA的消息傳出後,不少家長都鬆了一口氣。但是,取消了小三BCA,過度操練的問題是否就能解決?香港歷年來的教育改革,不多不少都針對操練文化問題,試圖為學生與家長減壓,教育界與香港社會對此已討論了幾十年,只是過度操練的問題,始終揮之不散。

在1977年以前,由於官方、資助中學學位有限,學童要通過升中試考核,才能夠獲派學位。在港督麥理浩上任以後,他推出九年免費教育,升中試失去意義。然而,由於仍要檢定學校水平,辨別學生能力以作學位分配,教育司由是設立學能測驗,以取代過去的升中試。

學能測驗的設計和升中試有異,其與課程沒有直接關係,按理說,學生不必為考試進行太多額外操練。然而,因為測驗關係到中學學位分配,以及小學的水平表現,操練文化仍是揮之不去;原意為學生減壓的學能測驗,最終卻令學生飽受操練之苦。在2000年,政府終在社會批評聲浪下,取消學能測驗。

現今的香港教育制度下,兒童最缺乏的是快樂。(鄭子峰攝/資料圖片)

深思操練誘因 社會要對症下藥

在學能測驗停止後數年,政府又提出TSA,原意亦是評估學生、學校的水平,以找出學生的強項、弱項,藉此改進教學,並不是為操練而設,但隨着制度異化,操練文化又再以TSA「借屍還魂」。由於TSA的操練問題惹來社會反彈,政府又再將TSA改成BCA,試題設計亦作出一定改良。

但回顧香港的教育改革歷程,評核的形式雖然不斷改變,但為學生減壓的政策最終卻成為了壓力的來源。箇中底因,除了是政府監察不力,還有香港的操練文化根深蒂固,一時難以革除。這令人憂慮,在廢除小三BCA後,香港教育的操練文化是否能夠改變?還是一如升中試變學能測驗、學能測驗變TSA、再由TSA變BCA,不斷循環,以其他形式繼續操練學生?

可以說,對於BCA的問題,政府除了要改革制度外,更加要深究操練文化的成因。須知,社會所以存在「怪獸家長」,逼令學生操練補充練習,除了因為望子成龍的心態之外,更根本的原因是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日趨單一,年輕人要出人頭地,就要讀好小學、升好中學、再擠進大學「神科」,才可以找到好工;若學生前途要有保障,便要入讀名校,也要在公開試取得高分。在這大環境下,學生操練的情況難以避免。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將在其離任前9日,率團帶領中、小學辦團參加由中國國情研習促進會(香港)一手策劃的深圳訪問團。(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虎爸虎媽心態要改 政府為年輕人拓新出路

故此,若政府取消下學年的小三BCA,只不過是改革的第一步,政府亦應以實際行動,對實踐愉快學習的學校提供更多支援。在TSA風波過後,主張愉快學習的學校吸引了不少家長報讀,當中包括了兩所位於觀塘的「短命小學」。若然這些學校的辦學理念、水平獲得公眾肯定,政府不妨對其提供更多支援,為家長提供主流教育以外的選擇,逐漸改變香港的教育文化,也向公眾證明愉快學習的成效。

但不能迴避的,是社會以至政府,亦要思考造成操練文化愈演愈烈的深層次結構矛盾,家長、學校、教師,除了要深思不斷催谷學子、揠苗助長的「虎爸虎媽」心態外,政府更應積極推動多元化的產業政策,為年輕人帶來更多的就業選擇,才有望從根本上處理操練文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