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濫用公屋適可而止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現時香港人口約有750萬,當中接近270萬人居住在公共房屋,即36%的人口是公屋坐戶;現有132,000宗一般公屋申請,平均輪候上樓時間為5.6年;全港約有108,200個劏房單位,劏房居住人士約215,700名在惡劣環境中生活。房屋政策是社會民主的重中之重,特首曾經說房屋供應要提速提量,但近日似乎只集中討論公屋富戶政策與及濫用公屋情況,濫用公屋的情況真的很嚴重嗎?

政府今年與土地註冊處核對,並向5.7萬名公屋居住人數查冊,經查證後發現59名公屋住客擁有香港住宅物業,不足1個百分比,其實濫用情況並不嚴重。針對濫用公屋的情況,絕對不能夠解決房屋問題,不應該把濫用公屋與及公屋富戶變成房屋政策的討論焦點。但是,立法會近日討論這個問題,似乎把焦點轉移。真正的焦點應該是如何提速提量,如何製造更多房屋去解決公屋輪候問題、解決劏房惡劣環境問題。立法會和政府應該集中力量去處理這些重要工作,而不應該把精力花在討論濫用公屋問題上。

房屋署署長表示由今年4月至11月已經成功收回約2,000個被濫用的公屋單位。就算成功解決濫用公屋問題,每年只能夠收回幾千個甚至一萬個單位,那又如何?與此同時,製造了一種互相舉報的文化,影響住戶的幸福感,這值得鼓勵嗎?政府強調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營造這種互相猜忌的氛圍正確嗎?

就算有些公屋住戶在內地擁有物業,這些物業是什麼類型的物業?是豪宅嗎?當局並沒有詳細的論述。可能這個物業只是用來作退休之用,每一個個案背後都有一個故事。當政府說要建立和諧社會,要有同理心,卻又過分高調地針對這些公屋富戶,把他們罪惡化,就會製造更多社會不和諧現象。

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就算是房屋署嚴厲執行,收回的公屋單位也是少得可憐,杯水車薪,根本不能解決房屋供應問題。反觀新加坡的房屋政策可以令國民安居樂業,不會令住戶感到步步為營。

此外,香港的公屋富戶政策有一個副作用,就是減低了公屋住戶的上進心,因為他們可能覺得購買私人單位只會製造很多麻煩。其實每一項政策都應該適可而止,尋找平衡點。應該回到問題的核心,就是在供應上提速提量,解決劣質劏房問題。

簡約公屋的單位數量可以解決房屋問題嗎?截至今年9月,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6年,預計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在明年上半年持續上升。所以政府應該切實地設立房屋大數據,有比較詳細和分析性的論述,而不只是間中找一個話題出來,在傳媒或者在社交媒體裏面炒作一下,就以為在處理房屋問題。

房屋問題千絲萬縷,要解決房屋問題,先要設立房屋大數據,把房屋署屋邨、輪候冊、房屋政策相關的數據全面整合。甚至可以應用AI(人工智能)研究不同模式去解決房屋問題。劏房是其中一個問題,要解決劏房問題必須要在供應的量和質素上有顯著改善。不是說取全面締劣質劏房便算了,取締之後有什麼替代品才是問題的核心。有了新的替代品去安置住戶,才能取締劣質劏房,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

還有一個問題︰問責局長應該站出來解釋說明清楚。問責局長之下有副局長、有政治助理,向公眾解說是他們的政治責任。現在卻變成了由常任秘書(常秘)出來發言,那麼是常秘主導?還是局長主導?如何分工?若果常秘是以房屋署署長的身份發言,那麼應該就在房屋的供應量上解說,而不應該只集中討論濫用公屋這個現象,這是一個正常的政治邏輯問題。

政府要解決房屋問題,就要回到問題的核心,就是特首說的提速提量;除了房屋署以外,政府可以和私人發展商共同發展不同類型模式的房屋。未來房屋地產市場必然有很大的變化,當有大量空置的工廠空間和荒廢校舍的時候,如何轉型才是實質問題。但是這就涉獵到另一個政府部門,就是地政總署。若果地政總署不拆牆鬆綁,促使官商合作,創造新的土地發展模式,便很難實現多元房屋的構想。單單依靠房屋署當然是重要,但是若果要徹實解決房屋問題,便需要興建多元房屋。

房屋署現時編制有10,495位公務員及合約職員,面對270萬公屋居住人士,若果房屋署每年要進行「地氈式」檢查公屋住戶有否持有私人物業,行政費用非常高昂,這筆公帑值得花嗎?有需要嗎?如果把這些行政資源用來協助改善劣質劏房戶上,相信會更有效益和作用。

政府經常說和諧社會,一個和諧社會需要大器。大器就是先處理重要的事。對付濫用公屋並不是不重要,而是應該適可而止。用合理的行政手段去處理這個問題,才會真正有效。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