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房屋政策一時一樣,空有專家,龜速推行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政府在2011年由時任特首曾蔭權的年代時提出青年宿舍,這概念本身是好的,讓青年人特別是在大學時有住宿舍的畢業生可以延續私人的空間,可惜現時第一間的青年宿舍仍未面世,要明年甚至是後年才有第一個單位,經過了超過七年的時間。而據報居住的年期也不是5年、10年之類,未能讓他們發展事業,而更重要的是經歷了三位特首,青年宿舍仍沒有影,反而私人的青年宿舍早已出場。

近日社聯提出貨櫃屋的計劃,同樣概念相當好,建築時間表面上短,可是安置貨櫃需要土地,用上地積比率的概念,地積比率不高,而且香港人口密集,安全是重要的要求,要滿足建築物條例不容易,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用上了機會成本,建貨櫃屋不符合成本效益。青年宿舍的經驗告訴我們,計劃在未有融資計劃、詳盡的設計及合規方案時,得了土地也需要長時間才可以推出,而往往是因為融資、設計及合規的問題而花上不少時間,始終社福機構不是發展商,萬事由零開始,相反,發展商早已有一隊人,不用花上太多時間去設計及建造。

較好的模式是由發展商來發展,再交給社福機構來管理,但社會上又有官商勾結的討論。現時有發展商捐地,但建築的成本不低,和地皮的價值相差不遠,對社福機構造成壓力。

不管是青年宿舍或是貨櫃屋,同樣顯示了政府沒有較為長遠的房屋政策,那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有點像青年宿舍,內裡有大隊專家,但結果又是見到房價繼續創新高,更多人買不起樓,更多人沒有屋住。當房價屢創新高時,住在公屋的人當然不會貿然在現時的高位買樓,但另一方面,新的富戶政策又將推行,時間上對那些住戶不公平,他們不是大富大貴,如果這次樓市不是升了那麼久,升到那麼高,相信住在公屋而又有能力的早已搬走。

無論是青年宿舍、貨櫃屋或是富戶政策,顯示了嚴重的房屋問題,最重要的是留一條生路給人,可惜青年宿舍像龜行,貨櫃屋又會佔用了可以建更高、可以用作更長遠發展的土地,而富戶政策又把在等待合理價格及時機才入市的人趕向極端。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