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博評】教育、青年政策點評:開倉派糖 雷大雨小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林鄭上任的首份施政報告,內容就有近49000字,不少的政策建議早已在這幾天在各大傳媒「吹風」,因此驚喜不太多。施政報告期望管理早預定,破格創新的舉措就難以登場。尤其在教育與青年政策,更是乏善可陳。

在教育政策方面,僅是八大重點,其在三個重點,均是「展開研究」、「繼續商討」的措施,另外四項就是撥款措施,最後就是實際的學科政策——中史初中必修。

當然,在上個立法年度,政府在財委會成功申請36億元「教育新資源」撥款,如增加常額教師的數目,已經解決和紓緩了教育界的一些燃眉之急。可是,這並不代表林鄭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沒甚可為,有些老問題如大學資助學位不足、大學生學貸還款問題,林鄭在今次施政報告並無著墨。同時,困擾社會多年的小三TSA、學生自殺問題,政府亦未有在今次施政報告進一步跟進,令人質疑林鄭到底有沒有決心涉足具爭議性的政策。教育政策其實需要政府長遠規劃,未必一下子就能處理到這些深層次問題,就八大範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安排、評核制度、職業專才教育、自資專上教育、校本管理、家長教育和教資會在研究和學生宿舍的資助)開設專責小組,進行各類研究,本身亦是好的開始,但過往政府在開設小組缺乏即時的回應和跟進工作,令人憂心這些小組又會否步過往各小組的後塵。

不過,值得一讚是宿舍發展基金的設立。(資料圖片)

不過,值得一讚是宿舍發展基金的設立。過往大學在興建宿舍時,需要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工務小組排隊,再到財務委員會排隊待議員通過,所需時間之長,導致大學有地有規劃,都難以動工啟動宿舍興建程序。撥款設立宿舍發展基金,有助大學在較短時間就能申請政府的撥款,不需再受財委會議案「塞車」之苦。

到青年政策,在林鄭政府的心目中,香港其實只有「青年發展」政策,而非青年政策。單是短標題,已經以「青年人發展」為題,而之前改組的青年事務委員會,則更名為「青年發展委員會」,發展為重,青年問題仿佛只歸類為「發展」問題。委任更多年輕人加入各類政府委員會,甚至容讓他們自薦加入這些諮詢架構,固然可以令政府架構年輕化,聆聽年輕聲音,然而在實際的政治環境上,這些年輕聲音會真的受到重視,抑或只成為政府重重架構中的一個花瓶?政府又能否吸納到不同政治立場的年輕人,進入這些架構當中?同樣問題也出現在由中央政策組改組成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這20至30名年輕人,假如持有與政府不同的立場和意見,又能否能夠容納於這個新辦事處之中?他們的「政策創新」意見,又會否被政府吸納而用之?對年輕人議政、參政、論政最大幫助的,應是設立青年議會架構,讓他們可以透過議事論政,改變一些地區規劃和政策,令這些聲音獲政府設立。這項爭取超逾三十年的青年政策,政府只是以中策組改組和委員會增加年輕委員方式解決,實在令人極度失望。

同樣地,「青年共享空間計劃」固然值得支持,但這個政策本身,又會否在執行期間,在官僚制度之下成為第二種東西?為青年人而設立的政策,不少原意和出發點都很好,但往往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之下,就會成為南橘北枳,政策走樣變型。因此在政策制訂上,政府必須要諮詢年輕用家的意見,同時避免制定過於硬版的規章,容許空間有機地營運和發展,否則政策成效大大減弱。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